雖然AMD銳龍(Ryzen)系列處理器在性能上已經實現了對同期酷睿處理器的壓制,但銳龍平台在功能上卻仍然存在遺憾——沒有獨立的AI處理單元,不支持皇帝級的雷電介面。
其中,雷電介面對筆記本來說非常重要。
我們都知道,筆記本受制於身材,不可能容納太多介面,免不了要與各種型號的擴展塢打交道。雷電之所以被譽為介面中的「皇帝」,就是因為它擁有高達40Gbps的傳輸速率,支持DP視頻傳輸和PD充電協議,還能外接桌面顯卡擴展塢,轉接出幾乎所有的介面。
英特爾自第10代酷睿開始便在CPU內整合了雷電控制器,大幅降低了支持這種介面的物理成本。到了第11代酷睿時期,很多4000元價位的筆記本都開始標配雷電4,到了明年的第12代酷睿時代,雷電介面有望在英特爾平台進一步普及。
雖然英特爾也對外發售JHL系列雷電控制器,理論上AMD平台主板加上它也能支持雷電功能,但截至目前支持雷電的AMD主板卻極為稀少,顯然AMD的合作夥伴也不太願意為英特爾打廣告。
隨著AMD下一代銳龍6000平台的發布,AMD也終於獲得了與英特爾同台競技的資質。
日前有網友發現,在Linux內核庫中已經出現了AMD GPU新驅動,其中添加了對USB4傳輸DP 1.4信號的支持。從Linux補丁的節奏來看,Linux 5.16中有望添加AMD平台對USB4 DP傳輸的正式支持。這也意味著,AMD下一代銳龍6000平台大概率會原生支持全功能的USB4介面。
很多人都說,USB4就是雷電3的馬甲,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是不太準確的。
簡單來說,USB4和雷電3/4一樣,都採用了USB Type-C型介面形態,但它更像是對「全功能USB Type-C」的增強和擴展。
USB4的功能包括必選項與可選項。
所有的USB4都必然支持DisplayPort 2.0視頻傳輸和Power Delivery(USB PD)充電協議(最高100W),這一點現有的全功能USB Type-C均已實現。
然而,USB4的可選功能卻更豐富,它起步就支持20Gbps的傳輸速度(相當於USB3.2 Gen2×2和半速雷電),最高更是可以獲得40Gbps的傳輸速度,與現有的滿速雷電介面相當。
根據速度的不同,USB4可以被細分為USB4 20和USB4 40。如果你追求更快的速度,顯然要認準後面的標準。
此外,USB4還可以選配兼容雷電3,注意這也是可選功能。兼容雷電3功能的USB4介面,也能兼容現有的桌面顯卡擴展塢,讓筆記本瞬間獲得更強的遊戲動力。
因此,哪怕搭載AMD銳龍6000平台的筆記本都配備了USB4,但也會衍生出USB4 20和USB4 40、滿血USB4(兼容雷電3)三種規格,只有真正配備滿血USB4的筆記本,才有底氣叫板隔壁家的雷電3/4。
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當然希望所有的USB4都是滿血的,但這也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