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17時01分,正式進入今年的春分節氣。此後,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進入了明媚的春天,麥子拔節岸柳青,草長鶯飛燕歸來。
春分的「分」有兩個含義,一是「季節平分」,傳統以立春到立夏之間為春季,而春分日正處於兩個節氣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一含義是「晝夜平分」,在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如劉長卿詩作《春分》所言:「日月陽陰兩均天」。
二十四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在二十四節氣這個體系中,最先被確定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是整個體系的「骨架」。
春分是怎麼來的?《尚書·堯典》中記載,「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4000多年前,堯帝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別駐於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之地,觀測星象,判定季節。羲仲從堯都平陽出發,一路向東,來到了嵎夷的暘谷,每當日出時分,羲仲爬上暘谷山頂,迎接太陽升起,並通過觀象台觀察太陽運行及日夜更替,記錄下不同時節、天象對作物的影響,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仲春(春分)。
「羲仲賓日」中的「賓」,作為動詞使用時,意為迎接,後作「儐」。
那麼,羲仲賓日的嵎夷暘谷在哪裡?
文登博物館內的羲仲賓日演示場景。
暘谷即「日出之地」,意指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有「日出暘谷天下明」之說。由於古人知識的局限,認為太陽是出自膠東半島一帶,當代考古學界亦對嵎夷為膠東半島形成共識,但對暘谷之於今日的具體地點,其中一說就是在文登暘谷山。
文登暘谷山日出。
在威海市文登區界石鎮暘里店村,村民祖祖輩輩都流傳羲仲賓日的傳說。清雍正本《文登縣誌·卷一》記載:「暘谷,在縣西北六十里,堯命羲仲賓日處。」暘里店村北有一座海拔僅89米的小山峰,名叫暘谷山。暘谷山雖不高,卻位於煙威地區最高峰、昆嵛山主峰泰礴頂東側,視野非常寬闊,風景優美、背風向陽,堪稱觀日出、測春分的好地方。
暘里店遺址出土的陶罐(左)和陶豆(右)。
考古工作也為羲仲在文登賓日提供了一些佐證。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村民們在暘谷山屢屢發現石匣狀小坑,坑內存有新石器時期的石斧、石錛、化石網墜、陶器等。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文物部門對暘谷山石墓群的石棺墓進行了清理,出土了罐、壺、紡輪等陶器和石鑿等石器共40餘件,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遺存(距今5000—4400年),在時代上與堯、舜、禹傳說時代吻合。
羲仲留給文登的不僅僅是傳說,更是一筆實打實可發掘的財富。近年來,文登區在界石鎮打造了融合綠色生態、美麗鄉村等元素的昆嵛山春分小鎮文旅項目,除了能為遊客提供田園康養度假服務,還融入「羲仲賓日」等文化元素,讓遊客深入了解節氣、曆法的由來和應用。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