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房地產,筆者早就說過,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維護和支持房地產地位的決心是堅不可摧的。今年前10個月近1000次的樓市優化舉措,目標就一個,促進樓市的企穩回升。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根據中指、億翰、克而瑞等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1-10月,前100強房企的銷售總額為5.29萬億,同比降幅為13.1%,而且降幅環比上個月繼續擴大,幅度為2.8%。就單月來說,10月份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33.5個百分點,環比上個月下降了7.5個百分點。

不得不說,在經歷一線城市局部放開限購後,市場回暖沒有得到延續,且有進一步下滑的趨勢。我們前面說了,樓市的目標是明確的,那就是促進市場的企穩回升,面對市場再次快速轉淡,如何應對並實現既定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中央再定調樓市,再進一步!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2020年8月,央行召集代表性房企進京開會,出於金融風險的考慮,要求給房企降槓桿,從而出台了影響深遠的「三道紅線」,到2021年1月1日,該政策推行到所有房企,要求所有房企必須在2023年6月30日達標。
結果呢?也都看到了,在三道紅線管控下,疊加疫情影響,諸多千億房企紛紛債務暴雷,房企關門、不敢拿地,銷售萎縮等現象的頻繁出現,特別是那些巨無霸房企的熄火,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到金融安全和經濟穩定發展。

於是乎,各種提振樓市的政策紛至沓來,不斷降低房貸利率、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發放購房補貼等等。解鈴還須繫鈴人,針對三道紅線的事也逐步不再提了,明顯的標誌是2022年底,銀保監首次提出了「積極滿足優質頭部房企合理融資需求」。注意一個關鍵詞,優質頭部房企,也就是說,先把三道紅線放一邊,但設置了一個前提,必須是優質頭部房企。
優質頭部房企,這個範圍其實就很小了,大房企債務沒問題的已經不多了,手指頭都數得過來。其實一直到現在,融資仍然是收緊的,有數據說話:根據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度,80家代表性房企的融資額不過4700億左右,比2022年同期還下滑了1/4。這個錢真的不多,想想恆、碧、萬這些頭部房企每家負債額是多少,更不用說整個行業的負債。

說到底,要盤活整個房地產行業,樹立開發商信心,在土地市場上活躍起來,不真心實意放開房企的融資顯然是不行的。我們能看到這個問題,國家怎麼可能看不到呢?中央再定調樓市,再進一步!原話是這樣說的:
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
這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規格非常之高,相比2022年銀保監提出的只針對滿足頭部優質房企融資,這次明顯是全面放開房企融資資格了,加入了幾個關鍵詞,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不區分優質劣質了,也不區分央國企還是民企了,反正都是一樣對待,有合理融資需求都給滿足。到這裡,我們可以明確的說,現階段不可能按照3道紅線嚴格考核了,確保房企正常的資金需求是當前的目標。
當然,這裡也加了一個前提,要健全房地產主體監管和資金監管,像那種瞎放貸款融資,還給豐厚提成的,建房的資金被挪作他用等違規情形,肯定是不行的。
看到這裡,我們勾勒出整個樓市政策優化的邏輯,可以說,房地產的這兩個趨勢或無懸念。

一個是,土地市場大概率活躍起來。
還記得9月底,自然資源部給各省自然資源廳下文建議放開土拍價格限制吧,至於原因嘛,不外乎兩個:一是土地出讓銳減,各地財政吃緊;二是土地市場萎靡,傳導到樓市就是觀望的人多,出手的少,畢竟土地市場不活躍,誰都知道意味著什麼。但問題是,雖然給大家鬆口了讓大家可以不設地價限制了,但有幾個有錢拿地呢?所以,國家決定再把所有房企的融資資格放開,貸給你們錢,去拿吧。毫無疑問,只要房企們再拿到貸款,企業活了,也可在土地市場上叱吒風雲了,所以,土地市場大概率會活躍起來。
二個是,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從此確立。
在這次高級別會議里,再提到前幾天提到的,發力剛需、改善和保障住房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新模式是啥?有人說是房地產稅,也有人說是大規模建設保障房,其實,這個兩個理解都有失偏頗。原因在於,就房地產稅而言,目前的環境下,顯然不可能,在新的立法規劃中也沒有提及,3年內應該是無望。而保障房呢?肯定是要建,因為文件也說了,但還要滿足剛需、改善需求,恢復商品房的商品屬性。
接下來其實就是兩條腿走路,一邊是建設保障房,滿足普通人的住房需求,另一邊就是放開地價、放開商品房售價,滿足有錢的改善需求,做到基礎有保障,改善有市場。正如此前文章所言,為徹底放開樓市的行政管制、樓市回歸市場做最後的鋪排。對於我們個體而言,要想投資保值,有品質改善、豪宅給你買,容量池上不封頂,而對於普通人而言,買套普通房自己住,肯定也是么問題的,基本需求都能滿足,價格也不那麼貴。
大家心心念念的讓樓市回歸市場,就這麼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我感覺,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