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都存在著一條鄙視鏈,純電動汽車也是如此,純電平台鄙視油改電,為什麼呢?純電平台出品則意味著根正苗紅,安全性可靠。油改電算是隨手之作,沒一點技術含量。
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消費者在純電動車上吃了太多虧之後,現在都知道買電動車要買純電平台,買大品牌,買技術先進的車型。
汽車平台就像地基,萬丈高樓從中蓋,材料的運用、做工工藝、核心部件、三電系統等等組成部分都要依託平台設計。平台越優異,出自該平台的汽車也就越優異。
說到純電平台,就不得不提剛剛亮相的大眾ID.4車型了,上汽大眾對這款車命名為光荷4 X,一汽-大眾則命名為ID.4 CROZZ。大眾ID.4來自於大眾MEB純電平台,這個平台是大眾專門用來開發純電動車的。
其實我們可以把MEB當做是燃油平台-MQB來看,有了這個平台,大眾完全可以開發純電動車如下餃子。大眾計劃在2023年年底推出8款MEB車型,不限於SUV,有轎車,甚至有掀背車型。
大家都知道大眾優惠大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同一平台車型足夠多,平攤了研發成本,量大與價低是正比關係。純電動車也是如此,光荷4 X和ID.4 CROZZ兩款車補貼後價格不超過25萬,首發版的NEDC續航里程為555km。
據悉,光荷4 X還會推出56.3kWh的電池容量版本,工況續航為364km的車型,屆時價格將更加低。
目前20-30萬這個區間內並無霸主級的存在(Model 3集中在26萬以上的區間 ),大眾預計用5年的時候把MEB平台的車型生產至100萬輛,可見大眾對MEB的信心。
有了大眾的入場,相信大家也能買到更加便宜的純電動車型。
圖片僅作舉例(非油改電)
開發一個平台需要的資金是以億計算的,並不是所有的車企都能玩得轉,所以一開始很多車企為了省錢,紛紛推出了「油改電」車型。空間受限制是一大弊端,能耗也很差,甚至一些車型安全性還得不到保障。
落地14萬,軒逸悅享版真的值得入手嗎?
馬斯克憑藉著純電平台發家之後,人們看到電動車的發展思路,高度集成化的電機、電控、電池系統就是技術的象徵,是值得買的象徵。
Model 3採用純電平台,它的電池組就是車身的一部分,而且經過扁平化處理後,不會侵占到乘客空間,整車的質量也不會很大,續航自然也就很高。
有了好的基礎,特斯拉也能推出更多車型,這不,基於Model 3平台開發出來的Model Y也馬上要國產了。憑藉著自動駕駛和電池技術,Model Y的前景也是很廣闊的。
需要知道的是,Model Y並沒有侵佔特斯拉太多的資源,因為它75%的零部件都是和Model Y共用的。剩下的25%,Model Y是為了解決工廠生產效率,才引進一體式鑄造工藝,將70個後車體合為一體,減少了零部件數量。
唯一的花費大概是一體式鑄造工藝機,不過人們也知道Model Y的製造工藝是進步的,所以馬斯克花錢也花得值了。這也再次說明一個好平台的重要性。只要挨過了資金、研究的痛苦期,便會苦盡甘來,所以也在此呼籲車企應該多開發純電平台。
市面上的電動車種類太多了,如果你需要買一輛,一定要認準純電動平台車型,至少它的底子是好的。細數一下目前存在的造車新勢力企業就會發現,活得很好的都是自研純電平台的車企。
比如蔚來、威馬、小鵬等等,這些車企有魄力把資金都花在平台、技術的開發上,乘著風口,就能一飛衝天。
以威馬為例,它是新勢力中第一個自建工廠的車企,旗下的車型也採用了純電平台開發,目前有EX5/EX6兩款車型,新車正在開發中。
威馬不僅有著純電平台,它的電池包也採用平台化開發,包括電芯模組平台化、熱管理系統平台化、箱體結構平台化。
池包採用DP780高強度鋼殼體和內支架,拉伸強度超過780Mpa,在保障電池安全的同時,自身重量也減輕了17%,由此帶來系統能量密度提升4%的好處,續航能力有所提升。
除了殼體之外,威馬EX6更是採用了強度更高的雙門檻防撞設計,外側採用1500Mpa熱成型鋼,內側採用1200Mpa超高強度混壓鋼和800Mpa高強度鋼板,保障用戶和電池包的安全。
這就是平台的好處,不止於車身,還有電池包。
純電動車之所以讓人有很多的顧慮,完全是因為前期魚龍混雜,擾亂了市場。教授相信隨著各大傳統車企紛紛發力純電動車市場,純電動車肯定會越來越好,而且價格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到時候才是買純電動車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