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產、裁員、欠薪、供應鏈斷裂、車主售後無門……2025年首季剛過完,但哪吒汽車已深陷至暗時刻。這家曾位列新勢力前列的明星企業,如今總虧損180億,如今哪吒三大智慧工廠全面停工,車主權益保障更是遙遙無期。
從職場社交平台到相關投訴平台,關於哪吒的負面信息持續發酵。員工爆料薪資發放異常,2024年10月起全員降薪50%後再度腰斬,部分員工實發薪資不足3000元。
更諷刺的是,去年11月離職員工的賠償金至今未到賬,而高管團隊卻未見降薪報道。
這再次印證行業怪相:動輒百億燒錢的企業,卻總在基層員工薪資上"精準缺錢"。
這家2018年誕生的車企也曾創下微型電動車奇蹟,6萬元起的哪吒V月銷破萬,2021年這款車更是以6.9萬輛的年交付量,躍居造車新勢力亞軍。哪吒汽車這時也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360集團、寧德時代等巨頭爭相注資,D輪融資超30億,其市場估值更是飆至500億元。
而哪吒汽車從興到衰的轉折,則是始於2022年原材料暴漲。主攻下沉市場的戰略成為桎梏,A0級車型單車虧損擴至1.2萬元,經銷商庫存周轉天數更是高達128天。
如今,走進桐鄉工廠,曾經轟鳴的生產線如今已寂靜無聲,核心供應商聯合電子因欠款斷供,直接導致GT車型流產。
哪吒汽車的高端化轉型更是堪稱災難級操作:山海平台首作,哪吒S車身剛度比競品低20%,被戲稱"塑料裝甲車";技術路線半年內從增程跳轉純電,800V高壓平台延期兩年;自動駕駛團隊三次重組仍未交付高速NOA功能。
更諷刺的是發布會鬧劇——周鴻禕當眾訓斥"學學雷軍",張勇踩同行捧寧德時代,高層言行屢成業界笑柄。
而哪吒汽車堅守低端市場的戰略同樣是舉步維艱。6.58萬元的哪吒AYA每賣一輛虧掉台五菱宏光,對比比亞迪海鷗通過垂直供應鏈整合,它的單車利潤能保持8%利潤率。
這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單純參加價格戰,走低價高銷的戰略已經很難讓車企存活。
哪吒U II,這款定位20萬級的中型SUV,強行堆砌無框車門等配置,卻在論壇上被車主吐槽"塑料感媲美玩具車"。
當前哪吒已啟動兩項救命操作:將70%供應商債務轉為股權,並獲泰國金融機構21.5億授信。但對比理想汽車單車利潤過萬、極氪用戶運營復購率35%的行業標杆,哪吒APP已經日活不足5萬,服務體系更是形同虛設。
上海總部那尊哪吒雕像依然矗立,但火尖槍已鋒芒不再。這個案例給新能源行業敲響警鐘:當戰場回歸商業本質,沒有技術護城河與用戶思維的企業,縱有資本加持也難逃淘汰命運。更值得反思的是,為何每次企業暴雷,最先犧牲的總是基層員工的血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