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迎秋:跨國車企在華進入3.0時代

上周,寶馬在北京研發中心搞了場科技日活動,場面不算大,信息不少。兩件事:一是官宣和阿里巴巴深化合作,二是展示融合中國科技與消費者需求的最新成果。這不是寶馬第一次在中國講「中國為中國、在中國為世界」,但語氣比過去更重了些。

跨國車企在中國的新汽車發展熱潮面前如何應對?寶馬、賓士奧迪(BBA)、大眾德國車企走在了前列。幾乎在同時,梅賽德斯—賓士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都在中國。對他們來說,一年到中國來好幾次已是常態,但這次有些特別。康林松說,賓士要把每年一度的全球高層會議搬到中國來,是想讓更多人親眼看看,中國這幾年汽車行業的變化有多快、多深。

這番話並不多見,也不太像傳統德系車企掌門人的話風。但能理解。今天的中國市場,不再只是銷量大,也不只是「重要」,而是讓他們重新去理解什麼是「汽車」,什麼是「品牌」,怎麼看自己的未來。

過去這一年,BBA的日子並不好過。財報能說明問題:銷量下滑,利潤承壓,中國市場的表現不如預期,有的甚至可以說是停滯。背後的原因,一半是本土品牌進步太快,另一半,是自己的節奏還在老路上。

新能源、智能化這些詞,幾年前他們也提。但從提到做,路徑並不一致。回頭看這幾年,BBA其實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油改電」階段。將新能源汽車只理解成換了個動力那麼簡單。車變了動力,沒變邏輯,還是用原有平台做新車;第二階段,是「重新造」,看起來用上了純電平台、智能化介面,但思維方式、產品定義,還是原來的那套;直到最近,他們才開始意識到,這事不是「換個電池」、「裝個電腦」這麼簡單,而是整套價值鏈的重新排列。

現在的BBA,都開始有了些新動作。一是研發往中國移了,供應鏈也在做重構;二是與中國科技公司的合作不再只是「接入」,而是前端定義上的參與;三是合資模式在鬆動,從原來的「中方銷售、外方研發」,走向了更加系統性的共建共贏。

前不久,在德國奧迪總部召開的2024年財報會上,奧迪全球CEO高德諾說,今年奧迪與上汽合作的全新字母標奧迪將上市,有望改善奧迪在中國遇到的挑戰局面。據已有的信息披露,奧迪字母標產品的研發,完全改變了傳統的外方出技術、中方管銷售的合資合作模式,特別是新能源、智能化技術方面中國因素將大大加強。

這些變化背後,是幾個核心問題正在被重新認識。第一,中國新汽車的變化,是不是一個「局部現象」?第二,這是一場「技術換代」,還是更深層的消費邏輯、產業邏輯變動?第三,跨國車企該怎麼處理中國市場與全球布局的關係?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答案越來越清晰:過去說「在中國、為中國」,今天開始多了半句——「在中國、用中國、為世界」。這所代表的,顯然不是口號再喊得亮些那麼簡單,更是現實的逼迫。因為技術迭代、消費趨勢、產業速度,都已經不是可以從總部看懂的了。

於是我們看到,一些決策被提前搬到了中國,一些車型先在中國試水,一些判斷先在中國做實驗。說到底,這是一次結構上的重新排列組合,而不只是市場策略的調整。這可能就是跨國車企真正進入中國「新汽車3.0時代」的開始。

不是所有人都準備好了,但節奏已經變了。選擇怎麼回應,決定的是幾年之後還能不能留在「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