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的出現,讓汽車市場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但這些年的技術缺陷,也讓電車成了很多人「又愛又恨」的東西。
畢竟,這玩意給力倒是給力,但依舊存在續航焦慮、電池起火等各種問題,讓人心裡犯嘀咕…
但現在,或許真的有了破局的希望。
因為據最新報道,本田正式官宣,其自研的固態電池示範生產線已經公開,並計劃向量產邁進。
不僅如此,廣汽、LG等企業也紛紛公布了固態電池的量產時間表,目標是在2026年裝車應用。
按照這一時間節點,是否意味著燃油車就要到頭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件事。
提到這個話題,其實挺有意思的,因為從理論數據來看,「固態電池+電車」的確像是一張王牌:
不僅可能終結燃油車,就連現在的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等技術,也可能被淘汰。
畢竟,固態電池號稱「電池界的終極形態」。
它不僅能大幅提升續航,還能徹底解決充電慢、低溫掉電、起火爆炸等問題。
最關鍵的是,它的能量密度遠超現在的電池。
也就是說,同樣的電池大小,固態電池可以存更多的電,甚至讓電車的續航輕鬆突破1000公里!
如果這個願景真的實現,那燃油車還能靠什麼翻盤?
要知道,現在不少人買油車,圖的就是「穩定、續航長、補能方便」。
可如果未來的電車比油車續航更長,充電比加油還快,那油車的最大賣點還能剩下什麼?
可能一個優勢都沒有了!
聽起來或許很有道理,但回歸現實世界來看,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因為固態電池真正實現量產,還面臨著一系列難以跨越的技術和產業難題。
說白了,關於固態電池「量產」的消息層出不窮,不少車企和電池廠高調宣布進展,看上去彷彿量產就在眼前。
但你仔細看看這些表述,基本都是「准量產」、「試量產」、「待量產」、「有望量產」……
真正的大規模商用,仍然遙遙無期。
所以說,所謂的2026年量產?真的太樂觀了。
說到底 ,現在各家放出的時間節點,更像是一場「技術秀肌肉」或者「資本造勢」。
本質上就是先搶佔市場心智,增強投資人信心,順便製造點技術話題。
但距離真正普及,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技術難題被攻克,要讓固態電池真正普及,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一方面,固態生產難度極高,良品率極低。
按照業內人的說法就是:
固態電解質的生產和組裝極為複雜,目前固態電池良品率甚至還不到10%。
換句話說,生產100塊電池,真正能用的可能不到10塊。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大規模量產了,就算勉強量產,也完全不具備商業推廣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就算真的量產了,那定價也是一個問題。
說白了,當前動力電池的價格是6萬一塊,那固態電池的成本至少30萬起。
再算上整車的其他成本,這意味著固態電池車的售價,至少要在50萬以上。
這樣的定價,別說顛覆燃油車了,連豪華車市場都很難撼動。
畢竟,全國14億人口中,能買得起50萬以上豪車的人,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
絕大多數消費者買車,依然是10-20萬級的主流市場,而這個市場,是目前固態電池根本無法觸及的。
更現實的問題還在於,電車產業鏈已經圍繞現有的鋰電池技術,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生態。
車企、電池廠、供應商……整個體系都是基於當前的鋰電池技術搭建的。
如果固態電池要真正普及,不僅是生產工藝要升級,整個供應鏈、生產流程乃至商業模式,都需要大規模調整。
這絕對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事。
所以,短期內燃油車就「到頭了」?這個結論恐怕下得太早了。
事實上,真正的市場競爭,往往不像理論上那麼理想化,不可能「一步到位」。
就算固態電池未來能成為主流,它也不會一夜之間徹底顛覆燃油車,而是一個漫長的過渡過程。
畢竟,電池廠要調整產線,車企要重新研發新車型。
整個市場的適應過程,也需要時間。
產業升級向來是「穩紮穩打」,而不是「一步登天」。
否則,步子邁得太大,別說搶佔市場,反而還會大虧一筆。
甚至某種程度上,會因為過於激進,而直接出現資金鏈斷裂。
總的來看就是,固態電池確實是新能源車的一大進步。
但短期內,它既淘汰不了燃油車,甚至連現有的鋰電池都替代不了。
技術突破是一回事,商業落地又是另一回事。
畢竟,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買車最重要的還是價格、補能、耐用性。
而不是技術多先進,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