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冬天比以往來的都早一些
2024年刀郎再次唱響比2002年來的晚一些的「那場雪」
但是20024年的冬天,比以往來的都早一些。
關於冬季用車,偷偷告訴你兩件事:
1、熱車治百病;2、四驅能保命
以上知識點,價值近30萬!是我開著理想L6去了趟零下18度的內蒙總結出來的。首先,為了自駕路上舒服點,全款購入理想L6 MAX版一輛,花費26萬9千8;其次,怕被凍死,買了件始祖鳥Maicai花費1萬2;另外,為了吃飽喝好住的爽,此行差旅雜費共計4000元。
所以...此處你們是不是有個疑問:這個內蒙是非去不可嗎?內蒙有誰啊?
- 內蒙有遠離都市的「冷靜」
反季節來到烏拉哈達火山群,正好趕上剛剛下過一場大雪,這是冬季內蒙專屬的「影像詩」——又「冷」又「靜」,低飽和的天空和大地,高級灰色調,我們的理想L6穿梭在火山公路中,恍如置身北歐。如何在冰天雪地里還能舒享「極地風光」?記住這五個字——熱車治百病。
首先,一輛溫暖的車,在冬季就像是一個「溫室」,即使外面冰天雪地,車內仍然溫暖如春。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科技手段的支持,不然你只能冒著嚴寒鑽進冰冷的車內,用體溫讓你和車相互「適應」。
我們可以通過手機APP提前對車輛進行「加熱」,比如提前開啟空調暖風,這樣不僅可以讓車內溫暖,而且可以提前融化掉玻璃上的冰霜,上車就能出發。還可以提前對方向盤進行加熱,讓它成為一個「暖手寶」。座椅加熱在冬天也必不可少,咱們這個車不僅全系標配座椅加熱,而且還把這個功能同時提供給了5個座位,每一位乘客都能在冬日裡得到「平權」的待遇。
如果你不著急走,甚至還能打開車載冰箱,拿出溫熱的咖啡,在車裡暖呼呼地欣賞一下美景,開啟美好的一天。
既然它能把車內溫暖起來,那一定要費不少油吧?續航里程是不是也會大打折扣?NO!NO!NO!
它還擁有一套基於熱泵的熱管理系統,這套系統堪稱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它可以把發動機的熱量、以及空氣中幾乎所有可以產生的熱能「搬運」到車內,比傳統空調更加節能。
除了熱泵空調,它還搭載一般插混車很少採用的雙層流空調箱。在冬季,上層引入車外乾燥的新風,減少車艙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車窗起霧風險;下層引入溫度較高的內循環氣流,降低空調加熱能耗。而且理想的研發團隊還研發了雙執行電機新風比例可調技術,配合溫度、濕度、甚至於車內咱們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自動調節車內新風的比例,避免車窗起霧。
在這些「黑科技」的加持下,它的空調能耗比同級別混動車型低約45%,進而實現純電行駛的低溫續航保持率領先同級約7%。可能大家對數據沒很深刻得理解,幫大家換算一下,如果您也有一台綜合續航1000公里得混動車,全程一直開空調得狀態下,我這台車就能比您多跑出去450公里,就算是純電狀態也能在寒冷的冬日比別人多跑14公里出來。
上面這些「黑科技」都是為了保證車內舒適度的同時,儘可能地減少電量的消耗。但是一塊好電池才是長續航的根基,這台車還搭載了一塊磷酸鐵鋰增程電池,並且應用了新的化學物質,在新一代的電芯方案中,理想的研發團隊為正極摻入了約20%的納米級磷酸鐵鋰晶體顆粒。又通過摻雜稀有金屬元素,降低了電池極化,進而使低溫環境下的功率性能表現提升超過30%。
為了讓電池包更輕,它還採用了最新的超級集成CTP技術,一般電動汽車上搭載的電池包,由電芯(Cell)組裝成為模組(Module),再把模組安裝電池包(Pack)里,形成了「電芯-模組-電池包」的三級裝配模式。而CTP,即Cell to PACK,是電芯直接集成為電池包,從而省去了中間模組環節。相比傳統設計方案減少38%零部件種類,同時搭配複合材質上殼體以及航空級鋁合金下殼體,實現了整體的輕量化。相比其它同品牌車型相似當量得電池,大約比別人輕了95KG,這差不多相當於一位高大威猛的成年男士的體重了。總而言之,就是它的電池更加耐寒,而且能量密度更高。
所以,「熱車治百病」,「治」的不僅僅是你對寒冷冬天的恐懼,而且還能打消你對冬季駕駛新能源車的顧慮。即使車內再溫暖吹得再久,這台車的續航里程依然能在冬日裡給足你「安全感」。
- 內蒙有雪、有冰、還有雪蓋冰
為什麼此行選擇了理想L6作為我們的座駕?因為它全系標配雙電機智能四驅。
「四驅」在很多SUV車型上並不少見,但大多是頂配車型才有,或者需要加錢選裝,L6全系標配,實屬良心,也免去了大家的選擇困難。而「雙電機」顧名思義,是依靠前後兩個電機實現,也就是一台電機控制一對車輪。它最大優勢在於提高驅動效率,降低動力中斷,特別是在低速重載和高速輕載的情況下,雙電機系統的效率優勢更為明顯。所謂「智能四驅」,則是可以通過兩台電機的不同驅動轉速和扭矩,來控制車輛的輪端動力分配。可以實現傳統燃油車全時四驅、分時四驅、適時四驅的所有優點,結構簡單,而且對於輪端動力的控制更加細膩,響應也更加迅速。
可能現在依然有人認為,四驅的優勢只是翻山越嶺,有了四驅這台車的越野能力就很優秀,這其實是對四驅一種很片面的理解。在冬日冰雪之中,讓我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如果你在冰面上行走是不是要小心翼翼的?第一是客觀因素——因為路滑,沒有足夠的摩擦力讓你快速自在地奔跑和行走;第二是心理因素——擔心會摔倒,所以會不自覺地自我調整以尋求身體平衡。這就會出現一個搞笑且無比社死的畫面:左邊跟我一起畫個龍在你右邊再畫一道彩虹....一整個「野狼Disco」即視感。
果然,人們常用「如履薄冰」來形容處境危險,行事需謹慎。不僅人類行事要謹慎,車輛行駛也要謹慎!
同理,在冬季冰面低附著力的情況下,汽車也會打滑,輪胎和冰面沒有足夠的摩擦力,此時如果你是前驅車,急剎車會讓你推頭,方向失控沒有動力也沒有轉向,任由它滑行。如果是後驅,制動鎖死的後輪由於慣性會使車輛打滑,也就是我們唱說的「漂移」。但是四驅就像是你在冰面上行走時又多了兩根「雪杖」,雙腳和雙手都有驅動力,腳底下打滑你的手也能輔助。
所以這輛L6的4智能四驅,保證四個輪子都有動力,某一個輪子發生打滑,其它的車輪利用驅動力馬上做出調整,幫你保持「平衡」。
細想一下,在冰面行走腳滑即將摔倒時,四肢的協調控制是不是大腦給的信號?汽車也一樣,四個車輪的制動和扭力分配,有ESP(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電子車身穩定系統等給予信號控制,就像車輛的「大腦」。這台車擁有一個「濕滑路面」模式,當駛入濕滑路面後,加速、緊急變線時出現打滑、轉向過度、轉向不足的狀況時,ESP能夠實時監測到車輛處於失穩狀態,會立刻對車輛運行方向和車身姿態進行修正。
有意思的是,大雪紛飛雖美麗,但雪過無情,路面積雪,這又是另外一種危險處境,較厚的積雪會讓車輛行進阻力加大,較強的動力又會讓車輪空轉,越陷越深。如果是前驅車,車輪空轉在所難免;如果是後驅車,後輪的「推力」不足以超越積雪帶來的阻力,也是無濟於事。那麼如果是四驅車呢?那就四個輪子一起「使勁」,但也未必能輕鬆擺脫困境。所以「雙電機+四驅」組合拳此時該上場了。
前面我們提到了,在低速重載和高速輕載的情況下,雙電機系統的效率優勢更為明顯。雙電機系統可以通過不同的搭配,擴大系統的高效率區間。遇到這種情況,你就大膽開啟它的「越野脫困」功能吧,電子輔助系統能實時檢測車輪打滑情況,快速有效地對打滑側車輪進行制動控制,它能聰明地讓車輛的驅動力轉移到同軸有附著力的車輪上,輕鬆前行。
這麼一看,讓你的愛車「優雅過冬」這事兒並不難。
其實此次出行我還特意諮詢了東北老鐵,畢竟他們在冬季駕駛安全方面還是比我有經驗多了,但老鐵給出的建議打我一個措手不及——換雪地胎!?
要知道,此時此刻,我人和車已經內蒙古界內了.....
對於準備不足,或者像我們這樣「臨時起意」短期旅行的,來不及換胎怎麼辦?......大型恐怖片即將上映?本著「來都來了」的常用原則,硬著頭皮也要上!但後來我發現,頭皮不硬也能上!一路順利闖關難道是有什麼隱形力量在助攻?跟團隊小夥伴們分析了一下,理想L6的智能牽引力控制系統,上大分!它就相當於給安全再上「一把鎖」,安全雙冗餘。
據說理想這套智能牽引力控制系統屬於是全棧自研,在這套系統中最核心的是「智能牽引力控制演算法」,自研的好處是能夠更好地適配車輛本身特性、拓展性更強、後續優化升級也可以實現「不求人兒」,腦子是自己的,想怎麼支配就怎麼支配。其實一路上遇到不少潛在的危險場景,比如在潮濕路面前車突然剎車,眼疾手快的我果斷一把方向打出,當時也擔心車輛失控怎麼辦?因為此時急打方向即便ESP介入不足以完全控制車輛,但是這套智能牽引力控制系統它還會主動調整電機的輸出扭矩,將車輪滑移率控制在安全範圍內,保證車輛安全前提下提供最大驅動力。當你因為失控而驚慌失措的時候,它還會幫你像「老司機」一樣,控制剎車和油門的配合擺脫險境。
收工,落筆。
編後語:與其說「這份冬季駕車攻略價值30萬」我覺得不如說「這份冬季駕車攻略價值不止30萬」,因為科技無上限!
請收下這份價值不止30萬的冬季駕車攻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