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國內騎行環境現狀,對於摩托車騎行,最關鍵的甚至不是技術,而是安全意識和預判駕駛習慣,有了這兩點,普通摩友即可享受騎行的樂趣。
觀察、決策、執行構成了摩托車騎行的完整過程,這三個環節又對應著信息、意識、技術。
收集信息的效率、意識的豐富度和正確性、技術的熟練程度決定了摩托車騎行的質量,如何讓多數技術平平的騎手,能夠安全地駕駛摩托車,關鍵在於意識和預判。
技術不足意識補,操作不熟預判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具備基本的技術前提下,安全意識比技術重要,預先判斷比臨時反應有效。
觀察、決策、執行三者串列,構成了一個前後銜接的完整過程,緊接著在接收反饋的同時接收新的信息,再循環以上三個環節,完成新的動作。
觀察環節。
騎手主要通過眼觀、耳聽接收環境信息,其中大部分信息通過眼睛接收,因此視野對於騎手來說至關重要。摩托車前視視野非常寬廣,限制最大的還是後視鏡的盲區,因此,在必要時,騎手需要配合偏頭、側頭或者回頭去觀察。
除此之外,騎手還需要耳聽八方,從聲音判斷接近的車輛的距離等信息。所以騎行時不要聽音樂,保持聽力靈敏至關重要。
此外還有路面反饋,這些信息傳達了路面情況,比如是否濕滑,是否有暗坑,是否有沙子、油,是否有與道路平行的凸凹槽等信息。
決策環節。
意識決定行為,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有什麼樣的決策。
有人從大車前橫穿馬路,那是沒有看到過鬼探頭的車禍視頻;有人貼著停在路邊的汽車快速騎行,那是沒有看到過開門殺的車禍視頻;有人在山路越線壓彎,那是沒有看到過迎面對撞的車禍視頻;有人在快速幹道上鑽縫穿行,那是沒有看到過別車摔車視頻。因此,騎手經常看看這些事故視頻,有助於形成安全騎行意識。
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具備安全意識的騎手會時刻提醒自己,遠離危險場景,這樣就規避了大部分險情的發生,而不是等著險情發生後再用技術補救。
路線選擇、通過方式、車距保持、停車位置等的決策來自於經驗和學習。比如,有大車接近,我們會提醒自己遠離大車;通過施工環境時,我們也會提醒自己先觀察,確保安全後再通過;遇到濕滑路面,特別是有水的交通指揮線,我們會提醒自己降低車速,避免轉彎;停車等待紅燈時,我們會提醒自己停在公交車、拖挂車、大貨車的內輪差之外和盲區之外。等等等等。
如果說是否超車靠經驗,怎樣超車則需要靠優化後的模式。同樣,是否穿越擁堵路段靠經驗,怎樣穿越擁堵路段則需要靠模式。這些模式的形成,需要復盤和總結。在騎行過程中,善於將經驗沉澱為知識,形成適合道路情況的模式,就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老司機。
執行環節。
決策後,我們只能依靠技術執行,過程中還需要根據情況變化及時進行調整。
普通人通過主動學習和長期的里程積累,形成經過優化的肌肉記憶,用條件反射去應對突髮狀況。有條件的騎手還可以參加安全培訓,或者挑一個封閉的安全場地,戴好護具,模擬各種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以形成正確的肌肉記憶。
實際上,對於大多數騎手來說,最重要的或許不是技術,而是安全意識和預判駕駛習慣。
因為觀察、決策、執行為串列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越是新手觀察效率越低、決策時間越長、執行質量越差。對於普通人來說,技術提升需要積累里程或者針對性地練習,兩者都需要時間或者條件,因此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從規避危險環境、縮短決策時間入手。
比如,預先判斷前車是否會剎車、轉彎,是否會不打轉向燈猛拐、急剎,對向車輛會走哪一邊,停在馬路中間的兒童會不會突然調頭猛地向後奔跑,大車前會不會突然竄出行人或車輛,針對這些可能的險情,我們採取調整跟車距離,提前減速,帶一把剎車等措施。
預判駕駛相當於提前預備執行環節,極大地提升了整體安全。在險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已經準備好應急預案,一旦險情發生,就可以快速應對,從整體上彌補普通騎手反應遲緩、技術不熟練,車輛配置低的不足。
因此很多技術平平的人能夠騎得久,享受駕駛摩托車的樂趣,主要就得益於建立在安全意識之上的預判駕駛。
最後,附上一首摩托車安全騎行歌,送給大家。
《安全騎行歌》
遠離大車保性命
切記這是第一條
管好右手靠自覺
騎車全程不能忘
預判駕駛憑經驗
遇到險情要復盤
勤反思多總結
做個謹慎好騎手
要防鬼探頭
輕易不超車
要防開門殺
保持距離和慢行
過路口要觀察
等個兩秒又何妨
跟車並行不能近
謹防猛拐和急剎
變道拐彎不隨意
有必要時回頭看
濕滑路面黃白線
提前就要降車速
看到孩童過馬路
鳴笛減速要讓行
借道騎行要同速
提防行人電動車
不要貼近其他車
留足犯錯的空間
停車注意看四周
注意大車內輪差
不和汽車去鬥氣
該認慫時就認慫
天下摩友是一家
見面不比騎得快
騎得穩騎得久
才是人間好騎手
以上文字為個人總結,僅供參考,經驗不足,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