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燃油車豪華品牌當中,賓士是非常受到大家歡迎的一個品牌,一直屬於高端行列。
但在新能源領域,賓士表現一般般,甚至被很多人稱為雜牌。
而賓士新能源汽車之所以被稱為雜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銷量跟特斯拉、比亞迪車企等無法相比,甚至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積累上也存在一定的爭議。
長沙賓士自燃,官方回應引爭議
2022年11月份,長沙的曾先生購買了一台賓士EQE350新能源汽車,購買幾年並沒有出什麼事情,他也順利開了3.3萬多公里。
但是2024年2月26日晚上發生的一件事情卻讓曾先生驚魂未定,當天晚上曾先生跟朋友開車從長沙前往岳陽,在途中,曾先生突然發現汽車所顯示的剩餘里程快速下降,同時聞到一股燒焦的味道。
曾先生感覺大事不妙,但他並沒有第一時間感覺到是汽車出問題,畢竟賓士這麼大一個品牌他還是有高度信任的,但是當他把車窗打開才發現,車子的後輪正在冒煙。
曾先生和他的朋友趕緊下車查看情況,結果發現車輛後輪已經有明火,前後輪胎的剎車盤均呈紅色。
曾先生趕緊想辦法把明火給撲滅並聯繫了4s店,賓士4s店也趕緊對車輛進行檢測,並在3月初出具的報告。
賓士在檢測報告當中明確寫到:
「調取本車輛事發前最後行駛時間內的加速踏板位置和制動踏板狀態數據,分析駕駛員操作方式可得知:駕駛員在長達18分鐘的時間內在操作加速踏板的同時,也踩下了制動踏板。這種操作方式會顯著增加制動盤、制動片之間的摩擦,導致過熱現象的發生。」
從賓士的這份報告當中可以看出,他們認為汽車之所以自燃就是因為剎車長期被踩下導致剎車盤過熱引起明火,這是司機自身的操作失誤,並不是車輛的質量問題。
對於賓士這個檢測,曾先生表示不認可。
一方面是他的朋友有9年駕齡,而且從事的是安全工作,不可能一直踩油門同時又一邊踩剎車;最關鍵的是同時踩油門跟剎車持續18分鐘之久,這從常理來看基本上不可能。
正常情況下,剎車跟油門是有優先權的,當踩下剎車的時候,油門或者電門就會自動切斷,不可能存在同時踩剎車和油門,還能夠跑18分鐘的情況。
另一方面,當曾先生要求4s店提供更加詳細數據的時候,4s店卻以涉密為由拒絕提供,這更讓曾先生無法理解。
正因為如此,曾先生並不認可賓士4s店的檢測,他認為4s店只是讀取了制動踏板和加速踏板的數據,並沒有進行全面檢測,所以數據可能存在有誤。
那曾先生和4s店到底誰更可信呢?賓士自燃的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這裡面有幾種可能。
第1種是曾先生沒有同時踩下油門和剎車,是車輛自身軟體或者硬體出了問題。
第2種是曾先生確實踩下油門和剎車,但作為一個有9年駕齡的人來說,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18分鐘,所以這種可能可以排除。
第3種是曾先生沒有同時踩下油門和剎車,而且賓士自身的質量沒有問題,但是他們在開車的過程當中有可能是腳墊前移卡在剎車上,結果導致踩油門的同時也把剎車給踩下去,只是剎車踩得不明顯,所以才能夠繼續行駛18分鐘,在這18分鐘當中導致剎車盤過熱引起明火。
至於真實的原因是什麼我估計需要通過權威的第三方介入調查,進行全面的數據分析和軟硬體分析之後才知道真實的答案。
不過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有關賓士新能源汽車是「雜牌」的爭論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賓士新能源汽車到底是不是雜牌?
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賓士絕對是王者級別的,在高端豪車領域一直混得風生水起。
但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賓士貌似並沒有什麼建樹,雖然最近幾年賓士也一直在推動電動化,但大家對賓士新能源汽車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雜牌」的階段。
首先賓士電動車銷量並不太如意。
比如2023年,賓士全球累計銷量達到249.18萬輛,但是2023年純電動乘用車銷量只有24萬輛左右,雖然這個銷量增速高達61%,但跟頭部的比亞迪、特斯拉銷量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其次,賓士在電動車技術方面乏味可陳。
雖然最近幾年賓士也在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力度,但是他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積累以及創新並不是很拔尖,沒有像特斯拉比亞迪那麼耀眼,這跟他們的高端豪華品牌有些落差。
正因為技術和銷量上都不佔優勢,所以很多人都將賓士的新能源汽車視為「雜牌」。
可能賓士也意識到了他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上面的競爭缺乏優勢,所以他們也迫不得已放棄了全電計劃。
在2021年的時候,當時賓士就提出全面電動戰略,他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純電動和插電混電車型銷量比例達到50%以上;到2030年賓士的車型將100%實現電動化。
為此最近幾年賓士在各個車型都推出了電動版本,只可惜賓士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表現一般般,跟主流電動車差距比較大。
面對殘酷的事實,2024年賓士突然做出了一個決定,他們決定放棄全電計劃,梅賽德斯-賓士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康林松(Ola Källenius)在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鑒於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未達預期,賓士將不再堅持原先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面轉向電動汽車銷售的目標。
這充分說明賓士在燃油車時代擁有很大的競爭優勢,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他們確實有點力不從心,這說明汽車的市場格局正在悄悄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