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目前全球60%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自中國,也銷售在中國。
到2023年底時,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超過2000萬台,新增市場的滲透率,已經超過了40%,意味著每賣出10輛汽車中,4輛是新能源汽車了。
而因為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崛起,美系、德系、日系、韓系等國外汽車,在中國市場慢慢沒落了。
不出意外的話,隨著全球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曾經落後歐美汽車工業上百年的國產汽車,接下來,可能會橫掃全球市場。
不過,在這飛速崛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背後,大家也要意識到一個巨大的危機,那就是目前汽車晶元國產率,只有10%,也就是說90%靠進口,並且主要進口至歐美廠商,汽車晶元市場,由英飛凌、瑞薩、恩智浦、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博世等歐美六大巨頭主導。
按照媒體的報道稱,2023年中國汽車晶元自給率,約在10%左右,雖然相比於2020年的5%,三年提升了100%,份額已經翻倍了,但國產率依然非常低。
同時國產化的汽車晶元中,也主要是功率半導體、MCU、感測器這三類,因為這三類汽車晶元技術門檻不高,也不需要先進位程,所以國產程度高。
那些技術難度大,門檻高,複雜一點的,且需要相對先進一點製程的汽車晶元,國產率就非常低,高度依賴進口。
汽車晶元高度依賴進口的話,會帶來什麼危害?2020年下半年開始的汽車大缺芯,應該大家還有印象吧,當時全球汽車晶元缺芯,於是原本賣10-20塊的ESP晶元,國內賣到1500元一顆,還一芯難求,余承東面對媒體時就說過,10多20塊的晶元,要賣2500一顆。
缺芯、漲價這些不僅導致汽車成本急劇上升,還有一些汽車品牌,因為缺芯,不得不減配,甚至停產一段時間……損失巨大。
新能源汽車和燃油相比,需要的晶元更多,燃油車大多在500顆左右,新能源汽車則在1000-3000顆不等,智能化越高,晶元越多,並且是成倍增加。
可見,國產新能源汽車,要想一飛衝天,晶元自給率是一定要提高的,否則當某一天,對方卡你脖子,不賣你晶元,或者雖然賣你晶元,但要大幅度提高晶元售價時,10塊的晶元要賣1000塊時,國產車怎麼辦?你用還是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