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汽車動力研發及測試17年後,楊祖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夢想棲居地——長江三角洲。
「人才多、產業鏈完整、創業氛圍濃郁!」1月11日,陽光透過落地玻璃灑進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綠色出行研究中心,這個41歲的科研工作者對這片創業之地直抒胸臆,然後熱烈描繪著他們正在攻關的項目——擁有聰明大腦的氫能汽車。
一朵紫荊花棲身南湖畔
「這是熱模擬器,這是動力模擬器……」在位於嘉興南湖的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總部,楊祖勇俯身輕觸動力總成模擬件。
這個面積達2000平米的氫能汽車模擬實驗室目前正在裝修中,再過2個月,眼前的模擬器將飛速運轉,為氫能汽車的動力優化提供重要數據參考。「大家一直盼著實驗室快點好!我們的實驗室原來設置在北京。」在楊祖勇看來,一個「身邊」的實驗室對科研工作者至關重要,「一般氫能汽車都是混合動力形式的汽車,在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在計算機模擬軟體及試驗台反覆驗證參數。」在當地政府和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的協調下,這一區域得以開闢。
實驗室內 記者 翁宇君 攝
此前,楊祖勇就職於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課題組,負責汽車動力系統研發測試工作,氫能汽車動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2022年,伴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成立綠色出行研究中心,楊祖勇與團隊一起來到嘉興。
這朵從清華來的「紫荊花」怎樣在南湖畔散發科創芬芳?
「你看,車輛兩側是儲氫罐,裡面儲存著高壓氫氣。」打開一張車輛的結構透視圖,楊祖勇細緻講解著團隊研發的氫能商用汽車,「千車千面」是其對智能氫能汽車的創新型探索。楊祖勇解釋,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團隊要為氫能汽車增加聰明的數據大腦。這個大腦可以不斷採集司機、路況、車況等數據,實時計算最優控制策略,讓每一輛車都有其專屬的「能量管理方案」。
車輛結構圖 圖片源自受訪者
對於楊祖勇的團隊來說,汽車工業領域是其先天優勢。但如何為之插上數字化與智慧化的翅膀?氫能智能汽車是一個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產品,其研發涉及多交叉學科,跨尺度和範圍的分析,楊祖勇透露,除了引入數字孿生的人才,他們正與院內外的數字團隊合作對接。「在發展中,我們迫切需要人才與科研資源的精準對接。」
一朵向陽花面朝長三角
這朵科創的「紫荊花」為何南遷?答案藏在兩幅科研工作的白描里:
此前,楊祖勇與團隊的實驗室在北京,工廠在天津與湖北,供貨商則多在江浙區域;
如今,團隊工作地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總部創新大廈,間隔3棟樓是公寓,馬路對面是實驗室,幾公里開外正在開建配套的氫能源汽車生產基地,3小時交通圈就可觸達供應商和合作方。
導覽圖 記者 翁宇君 攝
「鈴-鈴-鈴-」負責科研項目推介的張錫飛給楊祖勇打來電話,他剛從江蘇常州出差返程。最近,研究中心與常州中汽研對接車輛測試合作,常需商榷事宜。雖然跨省,但「早出晚歸」是平常事,一日多城更是常態。
「最多一天跑5個城市,合肥、南京、鎮江、常州、上海。」張錫飛此前深耕上海和江蘇,有著十餘年汽車銷售和零部件生產經驗。在他看來,科研、產品和應用緊密相關,而區位優勢不僅能給科研帶來豐富的人才和合作方,還可以為科研收集豐富的市場需求。
細看長三角新能源造車版圖,上海的晶元、軟體,江蘇的動力電池,浙江的一體化壓鑄機,安徽的整車組裝……加速的「車輪」也在成為帶動科研創新工作前行的「齒輪」。
「今年我們已經獲得3000餘台訂單,預計2025年底前完成交付。」楊祖勇眼裡閃出光芒。
根據中汽協數據,2023年1-11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均完成4000輛,同比分別增長48.9%和56.9%,氫燃料電池車產銷持續高增長。但氫能產業的發展需要全產業鏈條的共同協作,一系列的挑戰仍然不容小覷——如何降低氫動力成本?如何將長三角新能源造車優勢嫁接到氫能源之上?
答案或許就在探索者們不停歇的腳步之中。「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1200多年前,李白借一葉扁舟穿行萬重山巒,覽江山壯麗多姿。如今,科技工作者們「特種兵」式奔走長三角,讓一朵產業的「向陽花」盛放科創雨林。
一朵攀援花越出象牙塔
站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創新大廈,往南遠眺,層層疊疊集聚了幾十棟研究樓。在實驗室里,在辦公桌前,「楊祖勇」們攀登科學之塔,等待花開,醞釀結果。
楊祖勇說:「這裡是我們從北到南的橋頭堡。」
張錫飛說:「這裡是我再創業的起點。」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內 記者 翁宇君 攝
記者從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了解到,經過約20年的發展,研究院從清華大學10餘個院系成建制引入科技資源,在浙江建成了世界頂尖水平的柔性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等7個省級以上研究機構,累計引育800餘位高層次人才落戶浙江,超200人入選省級以上人才,為產業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148項,智能感知與柔性微系統、高性能無鉛壓電陶瓷材料等20餘項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到2023年,其累計孵化培育有股權的科技企業已經從10年前的近200家增長到2000餘家。
「一頭紮根創新,一頭直面市場,我們就是這兩個環節之間的一座橋樑和一支『快速響應部隊』。」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黃開勝表示,「經過多年探索,我們總結出『政產學研金介用』多種轉化要素在內的模式,開闢出一條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後續,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將以承接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浙江中心為主線開展新一輪的科研布局。
「今年暑假,老婆和孩子就來浙江了,打算在這裡定居下來!」實驗室里,楊祖勇滿臉笑意,他一邊細心查看著待安裝的設備,一邊透露2024年自己最為期待的時刻。在經歷多年的異地奔波後,他的家庭和事業終於在長三角實現了匯聚。
楊祖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夢想棲居地。家,亦是人才錨定人生坐標的「定海神針」。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科研工作者楊祖勇·提問】「氫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早在2021年就被正式寫入『十四五』規劃,今年,氫燃料電池車產銷也持續增長。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更好推動氫燃料汽車的發展,政府和市場如何雙向奔赴,促進氫制儲運加用等環節的全局協調,共同推動氫能汽車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