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下午,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於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南都·灣財社記者受邀參加。在3小時幾乎未停歇的彙報中,雷軍將小米汽車的技術講得很細,碰到難以理解的技術術語時,他會用自己的話先「翻譯」一通;若還是講不清楚,則表示會在之後再髮長文解釋。
而一再強調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只發技術,不發產品」的雷軍這次也食言了。他在技術發布會最後又開了一場針對首款產品小米汽車SU7的預發布會,不僅詳細介紹了外觀內飾設計,還大方地把兩台實車開上了舞台。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台實車中並沒有司機,小米汽車「炫耀」了一把自家智駕技術。
在整場發布會中,雷軍頻頻立下flag,號稱要做「全球前五」「冬測之王」「2024智駕第一梯隊」,伴隨著造型靚麗的實車曝光,人們對於這輛「確實有點貴」的新車價格也充滿好奇。新車「貴」在哪裡?又有多「貴」?本文將拆解發布會內容,對上述問題一一解答。
小米要造什麼樣的車?
要媲美保時捷特斯拉,名設計師團隊操刀
「造車,逆向工程其實很容易就搞定了。但是要想造一輛好車的話,還是非常不容易的。」發布會開啟伊始,雷軍如是表示。
雷軍透露,當他決定造車之後,第一時間就逐家登門拜訪了各大車企,「有人問我說你為什麼不向一汽、二汽、長安致敬,為什麼不向上汽、廣汽、北汽致敬,為什麼不向長城、吉利、奇瑞致敬。其實大家真的誤解了,我對整個汽車行業一直心懷敬畏之心。」這也是雷軍對此前只公開致敬了比亞迪、華為、「蔚小理」,卻沒有致敬其他車企的回應。
雷軍稱,他在拜訪各家車企的過程之中,也向每位行業前輩請教:在智能電動車的時代,什麼樣的車才算一輛好車呢?每個人都給了他非常不同的答案。
那最終小米汽車要造一輛怎樣的「好車」?雷軍稱,看過了機械素質標杆的保時捷和開創了移動智能終端先河的特斯拉,小米汽車要造一輛能媲美保時捷、媲美特斯拉的dream car,打造好看、好用、舒適、安全的移動智能空間。而在技術參數上,雷軍更放言,「要造一款100項全球第一、全球唯一、全球之最的汽車。」
技術發布會當天,雷軍還出乎意料地加開了一場SU7預發布會,直接將兩台實車搬上舞台,並對新車的造型設計、內飾等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講解。
據雷軍介紹,在造型設計上,小米SU7由寶馬全球首位中國設計師李田原,前賓士德國總部高級外飾設計師仇臻,前寶馬高級內飾設計師Shin共同操刀完成,共有三種顏色,海灣藍、雅灰、橄欖綠,整體車身線條優雅動感、簡潔流暢。
雷軍還著重強調了SU7的3倍輪軸比,2倍輪高比,1.36倍寬高比帶來的視覺黃金比例設計。而由於28度前擋風,17度大溜背以及全車輪廓G4連續曲率等,小米SU7得以實現「全球量產轎車最低風阻」0.195Cd。
「確實有點貴」貴在哪?
「修鍊」了1003天的五大技術
「百年賽道無捷徑,我從第一天就知道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從底層核心技術做起,10倍投入,認認真真地造一輛好車,並且還要有耐心。」在發布會前十分鐘,雷軍就奠定了小米汽車的以技術為核心的發展基調,之後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內容都聚焦在五大技術領域,而達成這些技術成就,小米汽車花了1003天。
電機轉速「行業領先」
「電動車最核心的技術就是電機,電機直接決定了車的性能。」在電機領域,雷軍率先公布了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即將搭載的自研HyperEngine V6和V6s兩款電機。
雷軍表示,剛開始造車的時候,小米汽車就立項了小米超級電機項目,立志做轉速最快的電機,「我們首先招募了超過100人的專家團隊,又找了兩家全球頂級的電機合作夥伴,(V6和V6s)已在去年底成功實現21000轉。」
據他表示,21000轉已是當時轉速最快的電機,但由於推遲發布,已被友商上月發布的22000轉電機「截胡」。因此,為突出小米電機技術之強悍,在發布會上,雷軍又額外公開了另一款轉速更快的電機V8s。
據介紹,Hyper Engine V8s超級電機轉速達到27200rpm,是行業性能天花板水平,不僅擁有425kW高功率輸出、635N·m的峰值扭矩,還在強度、散熱和做功效率上達到了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和國創中心雙認證的「國際領先水平」。雷軍透露,這款電機將於2025年量產。
要做「冬季續航之王」
電動機另一大核心部件是「電池」,雷軍從四大技術層面逐步揭曉了小米汽車電池優勢,包括自研的真800V碳化硅高壓平台、自研CTB一體化電池技術、採用的最嚴苛的電池安全標準、高效熱管理技術。
雷軍表示,很多號稱800V的車實際上達不到800V水平,而小米汽車自研800伏碳化硅高壓平台實際為871伏水平,超過同檔產品。「我們的800伏高壓電池包是和寧德時代共同投入上千名工程師、歷時兩年完成的。」
而自研全球首個倒置電芯的CTB一體化電池,不僅聚焦於純粹的續航里程,電池容量最高可達150度,理論CLTC續航里程高達1200km+,還通過一系列創新設計、128項電池領域專利(其中65項已獲授權)全面提升電池的集成效率、安全和散熱性能。
談到電池安全性,雷軍表示,小米汽車採用行業最嚴苛的電池安全標準,確保電池在55度滿電的情況下,即使水冷系統不工作,也無明火無熱蔓延。而要做到這樣的水準,雷軍透露需要有17層高壓絕緣防護、雙大面水冷、165片氣凝膠隔熱材料等來實現。
此外,雷軍表示,「小米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車廠,定了一個小目標,要成為冬季電車續航之王。」他介紹稱,小米汽車熱管理做得很好,採用高效的雙模(式)熱泵,既可以專熱專供直供乘員艙,也可一熱多用,既供乘員艙也供給電池包和其他需要升溫的區域。「我們還有一個特彆強的功能,零下15度不開加熱器,就能從大自然里搬運熱量,熱轉換效率很高。我有信心,小米汽車上市以後,冬季續航肯定是杠杠的。」
9100噸大壓鑄超過特斯拉
「特斯拉開啟了大壓鑄時代。特斯拉上海工廠6000噸的大壓鑄,能將70多個零件一壓整合成一個零件。而美國特斯拉剛剛落成了9000噸(壓鑄機)。」雷軍表示,大壓鑄是行業趨勢,小米汽車下定決心自己建廠自己干,最終建成了9100噸壓鑄機。
雷軍表示,定做了壓鑄機後,小米汽車還自研整個壓鑄島的全套流水線,一共60個設備,精密控制了433個工藝參數。而由於壓鑄件比較大、技術指標要求高,壓鑄所用的材料也只能自研,為此,小米汽車材料團隊和國家材料重點實驗室一起研發出小米泰坦合金,在壓鑄性能、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可循環經濟性等方面有著較好的表現。
「2024年進入智能駕駛第一陣營」
雷軍表示,智能駕駛是小米汽車重點投入的賽道,他也在發布會定下目標稱,「在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雷軍將其信心來源歸功於三點。首先,小米汽車在智能駕駛領域的投入「非常艱巨」。「第一期投入已達到33億元,目前已經追加到47億,團隊規模超過千人,測試車輛超過200輛,測試里程數超過1000萬公里。」
其次,雷軍認為,「智能駕駛本質上就是AI。」小米在2016年就開始「all in AI」,累計投入超過100億,目前團隊工程師總數超過3000人。
最後,雷軍指出,小米汽車智能駕駛雖然起步晚,但智能駕駛技術迭代很快。「晚有晚的好處,我們起點高,在整個領域裡面所用的底層技術全是最新一代,像BEV、transformer、佔用網路、大模型等都是最新技術。」
在發布會現場,雷軍展示了小米汽車在晚高峰擁堵路段、立體停車樓、機械車位停泊等場景的智能駕駛表現。而之所以能完美實現上述場景的泊車,雷軍指出,得益於小米汽車自研的全球首個可量產的端到端「感知決策大模型」。據介紹,傳統技術「感知」「決策」是兩步,而小米的「感知決策大模型」通過感知和決策演算法的二合一設計,可實時觀察並動態調整泊入超高難度車位。
智能座艙玩法多樣
「(當下)最卷的技術是智能座艙,這是小米汽車最強大的,也是米粉最期待的。」做手機出家的小米在車機上無疑也具備先天優勢。
據雷軍介紹,雖然16.1英寸大屏、3k解析度、超窄邊框等聽起來沒啥創新,但小米汽車本質上將一個高規格的超大平板搬上車,車機兼容性問題得到很好解決。此外,56英寸抬頭顯示、可旋轉儀錶屏、後排掛新版小米平板融入車機、五屏聯動等等也引起了在場觀眾的驚呼。據了解,為了保障車機的流暢和體驗,小米汽車搭載的晶元是最貴的驍龍8295。
隨著小米澎湃OS上車,雷軍現場表示,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正式閉環。值得一提的是,雷軍強調,雖然使用小米手機能夠得到更好的人車交互體驗,但對蘋果手機支持CarPlay、AirPlay,后座介面也支持iPad上車。
有多「貴」?
網友:20萬以內交個朋友
雷軍:9.9萬、14.9萬不可能
在12月26日的網友答疑中,雷軍就小米汽車SU7表示「確實有點貴」的言論已經引發了一場互聯網對該車定價的猜測風波。
在本次發布會開啟前,南都·灣財社也曾向廣大網友發起對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的定價預測投票,最終共有超過2800名網友參與,其中51.93%的網友認為起步價在20萬元以內,17.65%的網友認為起步價會在20萬-25萬元,也有接近10%的網友認為定價會超過40萬元。
來源:微信公眾號「南都周刊」
那麼新車到底有多「貴」?雷軍在發布會上並未公布,直言「再等幾個月」。不過在談到小米SU7的電池包技術時,他忍不住透露了新信息,「只要是100度電、三元鋰、寧德時代這三個疊在一起,只要能用這樣電池包的車,均價都在40萬以上,所以大家不要再說9.9萬,這不可能的。14.9萬也不用講了,我們還是要尊重一下科技。」
雷軍表示,小米SU7相信定價確實有點貴,但一定讓大家覺得有道理,在體驗上超出預期。據悉,目前小米SU7正在試產爬坡階段,已經在小規模量產,但還需要調試,距離正式上市要等幾個月。
東方證券最新研報顯示,預計小米汽車在2024年上市後,小米品牌效應、銷售渠道以及「人車家」智能生態將有望為小米汽車賦能,生態化優勢有望助力小米汽車在國內新能源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采寫/攝影:南都·灣財社記者 陳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