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降維打擊,摘掉百年德系最後「王牌」

自從上月末智界S7正式發布以來,各路宣傳以及測試可謂鋪天蓋地。



關於鴻蒙座艙和HUAWEI ADS 2.0,華為已經做到業界天花板水平,而這次智界S7重點提到的「途靈智能底盤」,尤為引人注目。


在筆者的記憶中,把「底盤」作為宣傳著力點的自主車型,往前可以一直追溯到觀致3上市,整整十年前的第十一屆廣州車展。但自那時起直至智界S7上市,底盤長期為自主品牌有意無意地加以忽略。


是什麼原因,讓那以後國內車企在「底盤」問題上偃旗息鼓了呢?原因主要分兩方面。


首先,「底盤」的感受本身,很大部分可以切身感受但很難通過語言準確描述,本身就不太好量化。而且其中涉及許多術語以及概念,非專業人士,或者沒有足夠的汽車文化浸淫,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特別是那堆專業概念以及辭彙,諸如「推頭」「轉向不足」「轉向過度」……大多數人都不好理解。


圖|底盤的品質實際對一款車非常關鍵,因為它是車輛「高級感」的來源之一


所以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自主品牌去談「底盤」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但反過來,合資品牌以及進口車,卻能夠憑藉幾十年甚至百年歷史背書,使消費者直接把「底盤質感」之類的宣傳語當作「黑箱」來理解——雖然聽不懂,但是總歸很「牛逼」。


其次,國人對於汽車的價值取向,曾長期指向「工具」的取向。即作為出行工具、身份標籤而存在,講究能用、夠用即可,但要求看起來儘可能有高級感。在上述前提下,除了極少數愛車、玩車的,大多數人實際也不怎麼在意什麼駕駛質感、指向性等等的。


圖|「冰箱彩電大沙發」的好,是得到寶馬認可和跟進的


以往對於多數人而言,「前橋側傾剛度大」帶來的好處,並不如「冰箱彩電大沙發」來得實在;精準而清晰的路感,比不上後排間隙加100mm帶來的好處。


然而市場的認知、消費者的需求,都不是穩恆態的。實際上會呈現一種,根據社會整體經濟狀況,以時間軸為方向不停變化的動態。


上月末,華為在智界S7發布會上毫無顧忌地打破十年來自主品牌的禁忌,去大談自家的底盤技術,其背後反映出的就是這種動態在經歷時間洗禮後,達到的嶄新階段。


深度認識途靈智能底盤


智界S7的動力系統,基於新一代HUAWEI DriveONE 800V碳化硅高壓動力平台,並配備了全新的華為「巨鯨」800V高壓電池系統。電池系統首創卧式高壓盒,高集成度極簡電路設計,厚度僅117mm,是業界最薄800V高壓電池,為用戶提供更多艙內空間。


前電橋安裝一部150kW交流非同步電機,匹配一套虛擬主銷雙叉懸臂;後電橋則搭載215kW永磁同步電機,配備五連桿獨立懸臂。前後橋均配備空氣彈簧。


365kW的電機總功率,98%最高效率的電機,配合0.203Cd超低風阻,使得智界S7的零百加速僅3.3秒,成功躋身「3秒俱樂部」行列。



雖然跑得快,但也剎得住。憑藉IPB智能集成制動系統與Brembo高性能卡鉗的完美組合,結合業界首創的FNC打孔剎車盤以及高性能輪胎的加持,智界S7的「百零」剎車距離僅33.5米。


而低重心設計、空懸帶來的高效懸臂支撐,以及精準無虛位的轉向操控,更使智界S7的「麋鹿」成績,達到了驚人的83.1km/h。


談到這裡,可能有些人會忍不住問——你是來複述發布會內容「報菜名」的么?「麋鹿」成績、剎車距離這些倒也罷了,零百3.3秒加速能力,乃至於HUAWEI DriveONE 800V碳化硅高壓動力平台、華為「巨鯨」電池這些和「途靈智能底盤」有關係嗎?


強大的動力只決定了基礎的加速體驗,真正好的操控體驗更依賴底盤的表現。所以若想上面的許多數字具有真正的意義,那麼其背後就必須仰賴於「途靈智能底盤」的存在。


說正題——到底什麼是「途靈智能底盤」?智界官方的標準表述是這樣的:


華為自研的智能底盤技術,基於HUAWEI iDVP智能汽車數字平台,搭載多模態融合感知系統、HUAWEI DATS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和HUAWEI xMotion智能車身協同控制系統,用AI與軟體能力將機械素質發揮到極致,帶來更好開、安全、舒適的駕乘體驗。


相較於傳統底盤,特別是以底盤而聞名的德系那種,靠堆硬體,同時在調校上下功夫的操作,「途靈智能底盤」的優勢在於,不但同樣採用頂級硬體、大師級的調校,更實現了底盤的數字化、智能化。


相較於那些競品,無論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賽道里的對手,「途靈智能底盤」的優勢在於對車輛全域全時態的極致控制——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響應。簡而言之,汽車底盤這一次擁有了可以主動思考,主動響應的大腦。


而只有一款智能、有腦子的底盤,才能在瞬息萬變的道路上,面對各種突髮狀況,隨時確保車輛採取最優策略,從而為駕駛者提供易操作、更安全、更舒適的駕乘體驗。



現在讓我們結束空洞的敘述,介紹一下「途靈智能底盤」的兩大足以震動業界的絕招——


首先,是道路預瞄能力。智駕系統的攝像頭與激光雷達,可對車輛前方150米內的路況進行實時掃描,一旦察覺到前方地面存在明顯起伏,比如減速帶等,則系統可根據實時判定的路況啟動CDC功能,每秒可對減振器進行多達百次的阻尼調節。



當你有機會駕駛智界S7以較快速度通過減速帶的時候就會發現,儘管車輪不可避免會有上下起伏,路面狀況仍舊能被駕駛者清晰感知,但是車身卻能夠基本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軌跡,乘坐者斷然不會因為突然的起伏,而被從座墊上彈起來。因為大半的震動,都被系統所提前感知,通過CDC電磁調節精準化解了。


舒適性,是「途靈智能底盤」的一大特徵。但除了舒適外,它還能提供更好的安全性。


眾所周知,電機的快速響應能力,是電動汽車最大優點之一。而前後橋雙電機的配置,也使得車輛可以很方便地對前後輪輸出不同的功率,來實現更精準的前後輪扭矩控制。


這就意味著當智界S7需要轉彎的時候,一旦可能出現「推頭」或者「甩尾」問題,則系統能通過感測器第一時間察覺異常,並且在毫秒級響應時間內通過扭矩矢量調整,對車輛當前的異常車輛姿態作出響應,並通過重新分配前後輪扭矩來糾正橫擺,使車身更快恢復穩定。



根據官方數據,在同樣的環境下,智界S7發生側滑的幅度可較之一般車輛下降35%、衝擊度降低30%,發生甩尾的風險降低25%左右。


換而言之,HUAWEI DATS不但保障了智界S7在各種濕滑路面上行駛的安全性,實際也賦予了其較之一般車輛更快過彎的能力。同時,一直困擾電動汽車的「躥動感」等不良體驗,至此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


最後,作為一款「有腦子」,可以自適應的智能底盤,憑藉空氣彈簧系統的加持,底盤高度還可以根據車速來進行自適應。


在標準的180mm底盤離地高度基礎上,智界S7可以通過感知速度,來靈活調節底盤高度,標準狀態下可以兼顧穩定性和通過性。


當車速達到110km/h,底盤會自動降低10mm以提升穩定性。而當車速提高到150km/h時,則會降低20mm,以提高車身抓地力,確保高速下車身不會發飄。


同時,智界S7的離地間隙還支持手動調整30mm,達到最大220mm,來獲得轎車更好的通過性。


穿透百年車企最後的壁壘


底盤調校,英文寫作tuning,專指的是在車輛底盤結構原有設計基礎上,通過調整減振器阻尼、彈簧的軟硬和最大行程、穩定桿與車架的鉸接位置以及固定點、輪胎的最大轉向參數等等,來發揮懸架的性能,從而達到不同的操控穩定性、舒適性/平順性要求。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底盤以及其調校,與發動機、變速箱一起,構成了德國等汽車工業先發國家的頂級企業,對中國等後發國家,在技術上的高牆深壘。而在當今這個汽車全面新能源化的時代,發動機與變速箱的壁壘,已經隨著電動汽車的崛起逐漸粉碎。但底盤,仍是德國車企牢牢握在手中的王牌。


圖|直到今天,談及德系車,「底盤紮實」四個字就是不需要刻意強調的標籤


近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大行其道,同時也催生出不少奇談怪論。有一種流傳甚廣的意見認為,既然汽車都已經發展到「新四化」時代了,車企還折騰個底盤,死摳個操控性能幹什麼?新時代里機械不重要了,車只要著力於發展「智能艙駕」就可以了。


這個邏輯正是那種看似有理,實則荒謬的典型。因為汽車究其本質,仍舊是人雙腿的延伸,是一種重要的代步工具,而且在可以預期的時間裡無法完全甩脫人類駕駛員這個組成部分。所以只要車還必須人類來駕駛,那麼底盤的重要性就永遠不可忽視。


在以前,自主品牌會避談底盤,是因為這一塊確實擁有堅實的技術壁壘,而且整體市場氛圍也沒有給自主品牌這個機會。至於現在,智界開始談底盤,一方面是因為確實存在的市場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有了這個實力。


圖|底盤調校曾經對於國人而言,是一種「神乎其技」


在純機械的時代,由於彈簧和減震器的參數出廠即固定,所以一輛車的操控感受也是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操控和舒適方面調校以及取捨,便是所謂的壁壘。


BBA之所以能成就如此的行業高度,是因為主打運動的寶馬,一樣可以在確保精準指向、優秀路感以及極佳操控的同時,保證最起碼的乘坐舒適性。同樣主打標籤為豪華的賓士,依託其優秀調校,同樣能把熱血沸騰的駕駛體驗,帶給駕駛者。


所謂底盤調校,便是如何做到讓一台車按照駕駛者的希望那樣精準地運作,其精巧之處可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屬於專業領域專門人才的know-how範疇。然而在這個智能化時代里,電控、電驅的誕生使得新能源汽車能夠在傳統的引擎、變速箱之外,提供了中國企業獨特的趕超途徑,甚至在底盤領域也是同樣的。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後,汽車開始電子化的時代。CDC以及空氣彈簧等設備的出現,以及四輪驅動系統的數字化,使得升級過電子電器架構的新一代燃油汽車,也能利用CDC來改善過搓板路的舒適性體驗,以及通過調整前後輪扭矩來加強低阻尼路面的行駛安全性。


然而傳統汽車,乃至於目前多數新能源汽車,車輛內部數據交互仍舊是建立在控制器區域網匯流排(CAN)與本地互聯匯流排(LIN)的基礎之上。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毋庸置疑,但帶寬卻早已不堪使用。特別是智界S7這類,具備多域聯合控制的先進底盤的新一代智能汽車,如果繼續使用CAN來傳輸HUAWEI ADS2.0路面預測數據,到HUAWEI xMotion協同控制CDC工作,則百分百會發生數據擁堵。



為此,華為專門開發了車載專用以太環網,來處理各路感測器的數據。在保證速度、降低延遲的同時,也確保系統安全。


高速以太環網上車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儼然生物進化史中神經系統首次演化出了髓鞘。得益於車內通訊數據帶寬的指數級提升,智界S7成為了全球首台基於SDV標準的全服務化E/E電子電氣架構的智能汽車。


也正是在強大的智能架構加持下,「途靈智能底盤」實現了對路況和行駛狀態的全方位感知,同時依靠低時延傳輸、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先進演算法進行智能決策控制,實現協控器件數相較傳統底盤提升3倍,是迄今為止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數字底盤。


毫無疑問,華為在ICT領域積累的強大技術實力,是推動智界S7以及「途靈智能底盤」在這個時代異軍突起的關鍵。以數字化技術,一舉攻破德系百年積累鑄造的堅固壁壘。然而這並不等於華為或者智界,不具備底盤機械調校的實力。



然而說到了這裡,我們就必須提到華為旗下的底盤團隊了。不要以為華為只會搞「彎道超車」或者「換道超車」,迎著行業巔峰技術發起「正面攻擊」,也是其所擅長的。


自從華為決心涉足汽車產業,就一直傾力網羅全球底盤相關人才。近年來,不但成立德國研究所,在汽車的「老家」網羅全球人才組建底盤團隊,同時也在中國本土發展和培養底盤人才。


目前,華為旗下已是各國專業團隊雲集,分別有來自德、意、英的底盤專家,以及相當數量的本土人才。其中不乏曾供職於蘭博基尼、賓士、寶馬、博世等業界頂級車企,參與了賓士S級Maybach、寶馬5系和7系、蘭博基尼的Hurracan、Sterrato以及Revuelto等知名豪華車型底盤調校工程的專業工程師。

圖|是的,華為同樣know-how


正是來自於該機構的團隊,承擔了為智界S7調校途靈智能底盤的重任,並以其卓越的性能,夯實了智界S7機械方面的「底座」。以當之無愧的大師調校,使智界S7的駕駛品質與乘坐舒適性,達到了國產汽車的嶄新高度。



早在2021年的第十九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博覽會之後,筆者與一群同行在討論汽車新能源趨勢時,就達成過一致意見——


智能汽車席捲業界的浪潮,目前(當時)已經開始重塑上游零部件的生態,未來遲早也會席捲到底盤領域,這個傳統燃油車最後的技術壁壘。


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來臨,完全顛覆了汽車產業的遊戲規則:


傳統三大件中的引擎,隨著純電車型的崛起地位發生了崩落。儘管混動車型中仍舊有發動機的位置,然而其地位卻被明顯削弱。


至於曾經困擾中國車企二十餘年的變速箱問題,也在電動機的時代也是不攻自破。


至於底盤,傳統車企在底盤方面的技術積累,特別是德系那百年積累下來的壁壘,儘管也會有崩塌的那一刻,但以當時的認知,大家普遍認為距離這種顛覆發生的節點,可能尚需個五年左右的時間。


​圖|中國汽車工業,繼續前進!


以目前的結果看,確實是太保守了一點。途靈智能底盤的出現,正是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的加持下,中國企業實現對傳統車企最後那點驕傲的「換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