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遙領先刷屏!首款轎車智界S7、「1000萬以內最好SUV」……一文看懂華為新品發布會

「穿過了黑夜,踏破了邊界。」2015年,華為用一首《Dream It Possible》感染了無數的全球消費者。時隔多年,華為再用一首《我的夢》開啟了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

9月25日下午2:30,華為在深圳灣體育中心舉行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發布會上,華為智慧屏V5 Pro、13.2英寸MatePad Pro、首款黃金智能腕錶、智能眼鏡、智能駕駛等眾多新品登場。無論是發布會現場還是線上直播平台,華為的這場秋季新品發布會都被「遙遙領先」刷屏。

值得注意的是,劉德華還現場出席發布會,擔任華為Mate 60 RS非凡大師品牌大使。

現場

經銷商高喊「大賣」 全球數百家媒體參與報道

據上證報報道,記者在現場看到,發布會門口人頭攢動,來自全國各地的經銷商、消費者、供應商、媒體等早早來到了這裡。現場不時可以看到華為的經銷商高喊「大賣」「遙遙領先」合影留念,場面非「燃」。

一位來自廣東的經銷商表示,華為Mate60系列「未發先售」近一個月,消費者對這款「爭氣機」熱情高漲,他對新品銷量非常有信心。

另一位來自重慶的經銷商表示,看到華為手機攜「中國芯」回歸,感到非常開心。作為華為的經銷商,感到非常自豪。

一位科技自媒體人士表示,非常期待華為王者歸來。

此外,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本次發布會盛況空前,超過2000人現場參會,更有數百家來自全球各地的媒體前來報道,其中參與直播的媒體平台就多達140家。

新品

平板、電視、手錶、耳機……全都有

在9月25日的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發表演講。

余承東表示,華為Mate60系列開啟先鋒計劃以來,廣受消費者喜愛,目前正在加班加點緊急生產。另外,他透露,HarmonyOS4目前升級設備數達6000萬,每天增加120萬用戶。

發布13.2英寸MatePadPro

發布會上,華為最新發布了13.2英寸MatePad Pro,其屏幕採用柔性OLED屏。

「無邊」沉浸大屏,全球首款柔性OLED平板,94%超高屏佔比,據介紹,這款產品是迄今全球最輕薄大尺寸平板,5.5mm機身,輕至580g,有三種配色選擇。 ​​​

圖片來源:每經

發布全球首款採用星閃技術的終端產品第三代M-Pencil

隨後,華為發布了全球首款採用星閃技術的終端產品——星閃手寫筆華為M-Pencil(第三代)。

圖片來源:財聯社

發布全新超高端品牌ULTIMATEDESIGN 劉德華擔任品牌大使

隨後,余承東宣布,華為發布全新超高端品牌ULTIMATEDESIGN非凡大師。他表示,歷經多年沉澱,華為推出極致美學、極致工藝、極致創新的集大成者,從PORSCHEDESIGN到ULTIMATEDESIGN,品牌實現全面升級。劉德華現場出席發布會,擔任華為Mate60RS非凡大師品牌大使。

圖片來源:財聯社

發布首款黃金智能腕錶:加入18K黃金材質支持雙向北斗衛星消息

在今日的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華為發布HUAWEIWATCHULTIMATEDESIGN非凡大師,是華為面向各領域精英人士,打造的華為首款高端黃金智能手錶。

據介紹,其在華為WATCH非凡大師系列產品的基礎上首次加入18K黃金材質,在表圈上純手工鑲嵌了六段18K黃金,更有黃金表圈、黃金旋轉錶冠、黃金PVD鈦金屬錶帶、創新可伸縮蝴蝶扣等設計。另外,該產品還支持雙向北斗衛星消息、百米深潛科技。

圖片來源:財聯社

發布首款隔空觸控電視,開創「巨幕手機」新時代

發布會上,正式發布華為智慧屏V5Pro旗艦巨幕新品。新品搭載華為靈犀指向遙控技術,成為全球首款隔空觸控的電視產品,實現像「玩手機一樣玩電視」的體驗,跨時代交互開創「巨幕手機」新時代。

圖片來源:財聯社

此外,華為智慧屏 V5 Pro也在會上發布。它搭載全球首創靈犀指向交互,支持滑動、點按、拖拽等手機上操控體驗,得益於超小型天線,靈犀空間定位等自研技術,華為智慧屏 V5 Pro成為全球首款支持絕對指向交互的大屏。

華為終端BG、首席運營官何剛表示,用戶可以在大屏上有手機一樣的體驗,該智慧屏不僅僅是電視,更是超大屏手機。何剛表示,該產品重新定義大屏的交互方式,可實現全新隔空觸控體驗。

該智慧屏98英寸,帶來超大沉浸巨幕,99%屏佔比,搭載鴻鵠900晶元。

發布華為旗艦TWS耳機FreeBuds Pro 3

華為旗艦TWS耳機FreeBuds Pro 3正式發布。搭載麒麟A2晶元,華為FreeBudsPro 3應用了星閃連接核心技術和藍牙技術,將物理帶寬提升4倍、抗干擾能力提升2倍。

發布智能眼鏡2

華為發布智能眼鏡2,實時智慧播報,11小時長續航。

圖片來源:財聯社

華為WatchGT4系列首發

華為發布 Watch GT 4系列,首發科學減脂塑形功能,支持熱量消耗展示、熱量攝入快捷記錄等功能。

華為將發布首款轎車智界S7 余承東:各個規格上超越Model S

在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華為宣布將於11月發布首款轎車智界S7。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表示,智界S7將在各個規格上超越Model S。此外,華為將在12月發布問界M9,余承東稱這將是「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

趨勢

華為高端手機正在全面回歸

近來,華為高端手機正在全面回歸。

華為商城的信息顯示,9月14日10時8分,華為摺疊屏手機Mate X5全面開售,12999元起售,高配版本的典藏版16GB+1TB版本售價16999元,但均開售秒光。此前的9月12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余承東在AITO問界發布會上說:「Mate 60(系列)可能會創造一個(手機)最熱的紀錄。」

事實上,近日消費市場對華為新款手機的熱捧已經「超乎想像」:在未舉辦發布會、官方未公布處理器型號和網路制式,甚至消費者看不到、摸不著樣機的情況下,銷售情況就已經「火爆出圈」了。

8月29日,華為商城官方微博稱,華為mate系列手機累計發貨達到1億台,為感謝消費者的支持與熱愛,推出華為mate 60 pro先鋒計劃,讓部分消費者提前體驗新機。至此,華為mate 60 pro在還未辦新品發布會的情況下,先行上架銷售,單價6999元起,上線即被搶購一空。

9月8日,華為商城官方微博又宣布,華為mate 60 pro+和華為mate X5加入先鋒計劃,歡迎消費者預訂。

有分析認為,華為打破手機新品宣發節奏,是為應對北京時間9月13日凌晨1點召開的蘋果秋季發布會,在這場發布會中,蘋果發布了iPhone15系列。外媒在報道蘋果的這場發布會時,紛紛提到華為帶來的競爭壓力。

市場

券商:華為新品發布會有望帶動技術創新和國產替代

市場方面,中信建投稱,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有望帶動技術創新和國產替代。

粵開證券稱,國內外大型企業加速布局人工智慧、算力硬體、晶元等領域。在我國數字經濟及人工智慧的政策紅利下,相關板塊的長期投資價值凸顯。

華安證券分析,展望後市,配置溫和復甦鏈和成長潛力方向正當其時。市場預期有望不斷修正,有望成為四季度最大的邊際變化方向。成長潛力方向核心在於以華為 mate60 帶來的突破和突圍。

國泰君安分析,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近期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基礎是大算力」,充分肯定產業趨勢。「我們認為近期市場有望企穩反彈,微觀結構已大幅改善,且迎來新催化的AI板塊有望出現反彈機會,推薦產業趨勢最為明確的AI算力。」

信達電子稱,華為產業鏈仍具潛力。此外,隨著下游更多高階晶元的國產化需求日益緊迫,本土頭部Fab發展先進位程及提升設備國產化率確定性強,舉國體制下相關國產設備廠商布局明確,研發投入加大,進展順利。「需求提升」+「國產替代」雙輪驅動下,看好邊際改善帶來板塊性機會。

相關新聞

蘋果手機出現破發 股價也下跌

在華為手機火爆的同時,蘋果手機卻出現破發。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目前iPhone 15 標準版128G的第三方渠道價已經比官網低了50元左右,256G和512G則跌了大概150元。iPhone 15 Plus目前128G版本的渠道價格也比官網便宜了300元,256G情況也是一樣,而官方售價接近一萬元的512G版本則暫無報價。

相較於 iPhone 15 系列標準版的穩健跳水,iPhone 15 Pro依舊保持了加價的態勢,並且不同的顏色之間也略有差異。

其中 iPhone 15 Pro系列128G版本的漲幅在300-500元左右,256G的版本比較慘,只有50-200元。

9月22日下午,#iPhone 15和Plus破發#衝上微博熱搜,微博博主「科技新一」發文稱,「iPhone15Pro Max溢價太大了,十分鐘前黃牛加價1000元,現在加價300元。

這個情況從官網和電商平台的預售中也能展現出來,目前iPhone 15 Pro Max官網出貨時間最長,甚至排到了雙11之後。至於iPhone 15 Pro時間稍短,1個月之內就能到貨。iPhone 15/Plus則是庫存充足。

此外, 據蘋果2023財年三季報顯示,期間蘋果總營收81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830億美元同比下滑1.4%,較上季度的948.4億美元環比跌近14%。這是蘋果自2016年以來首次連續第三個季度收入同比下滑。其中,「拳頭產品」iPhone銷售額396.7億美元,同比跌2.5%且不如預期的399億美元,智能手機佔總收入的48.5%,低於上季度的佔比54%和去年佔比52%。

同時,從蘋果公司上周股價表現來看,iPhone 15的初步銷售情況似乎並沒有提振蘋果公司股價,過去五個交易日,蘋果股價下跌超過5%。

華為和蘋果,你看好誰?

上游新聞綜合財聯社、每日經濟新聞、中國基金報、證券時報上海證券報、每經、新浪微博等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