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了!理想瞄準「第一豪華品牌」

「預計中國2025年將會銷售超過800萬輛智能電動車,屆時理想目標獲得2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車企」,這是李想2021年年初在公司內部信中寫下的一句話。放在那時,恐怕沒什麼人會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目標,儘管2020年理想的銷量超過了三萬輛,勢頭強勁,但旗下只有理想ONE一款車型,要在五年內達到160萬輛年銷量,還是有點天方夜譚。2023年6月,李想在全體員工信中再次重申了2025年銷量160萬輛,營收5000億的目標,當下,已經沒人再懷疑李想是不是過於樂觀了,而是打開理想的財報和銷售數字,計算這種可能性有多高。即便「求乎上而得乎中」,理想汽車在2025年的銷量也會是一個讓人吃驚的數字。



二季度業績繼續「艷驚全場」


8月8日,理想汽車第二季度業績正式發布,再度讓外界感受到這家新勢力車企的爆發力。理想當季實現交付8.65萬輛,同比增加201.6%,實現營收286.53億元,同比增加228.1%,雙雙再創新高,凈利潤為23.1萬元,而去年同期則虧損6.41億元,理想也成為首家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的新勢力車企。


由此也可以計算出理想上半年總銷量為13.91萬輛,已經超過2022年全年交付量,同比大增130.31%。上半年車市大環境只能說波瀾不驚,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總銷量為1324萬輛,同比增速為9.8%,即便是從新能源市場來看,銷量為374.7萬輛,同比增速為44.1%,理想汽車的市場表現依然遙遙領先大盤


而再深入到細分數據,理想汽車上半年的表現,則更為理想。


比如理想汽車二季度毛利率為21.8%,在一眾新勢力中處於領跑地位,也連續兩個季度超過了一直被視為最能賺錢的特斯拉現金流方面,理想汽車二季度的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為111.1億,環比增長42.8%。截至今年6月30日,理想汽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資為737.7億元。


雄厚資金儲備給研發準備了充足的「糧草」,理想今年第二季度研發費用為24.3億元,同比增長58.4%,其整體研發費用率將繼續穩定在10%左右。據悉,大眾、豐田寶馬等跨國汽車集團研發費用率平均在5%左右,而特斯拉的研發費用率更是僅為3.3%,作為引領技術變革的新勢力車企,研發上高投入獲得的技術儲備,將成為理想長遠增長的源動力。


理想的產品結構更是優秀到讓友商艷羨,L7、L8、L9三款車型,個個都能成為爆款,效率之高,是同樣奉行精簡產品線策略的特斯拉都未能企及的成就。中汽數據顯示,二季度,理想L7蟬聯30萬元以上中大型SUV銷量冠軍;理想L8仍是30萬元以上六座SUV的首選;理想L9則繼續領跑全尺寸SUV銷量榜單。三款L系列車型的熱銷也助力理想登頂中國市場銷量最高的中國豪華品牌。



展望未來,理想汽車CEO李想信心滿滿,在電話會議上表示,有信心超越年初制定交付目標10%-20%(達33萬-36萬輛),突破千億元的全年營收目標,且在今年第四季度,衝擊4萬輛的月交付里程碑。當然,更讓資本市場興奮的,還是李想在長遠目標上的篤定,「我們有信心在2024年,提前挑戰賓士、寶馬、奧迪在中國區的銷量,我們在2024年將努力成為中國市場銷量第一的豪華品牌。」數據顯示,2022年,寶馬在華銷量接近80萬輛,賓士約為75萬輛,奧迪約為64萬輛。超越這三家,也意味著理想一直重申的「2025年160萬輛」目標,絕非心血來潮。


張弛有度的「長跑選手」


毫無疑問,理想是新勢力車企中發展最出彩的品牌,交付量走出了一條十分漂亮的上升曲線。其成功也吸引來了一眾的模仿者,理想旗下車型也屢屢成為各友商新車發布會上的標杆對手,但能學到理想造車精髓的,迄今為止一家沒有。


縱觀理想在產品、研發、基建和營銷上的表現,「節奏感」是最先被想到的一個詞,理想從來都不是那個一上來就猛打猛衝,百米衝刺的那個,而更像是一個老練馬拉松選手,很清楚全程該有的節奏起伏,起步不緊不慢,張弛有度,找准最適合自己的頻率和步幅,對比之下,那些一起跑就全力衝刺的選手,往往很難笑到最後。


汽車大變革的百家爭鳴中,理想清晰確立了增程+純電兩條腿並行的路線,並且抓住了里程焦慮這個大痛點,精準定位「奶爸」的家用需求,理想ONE一炮而紅後,理想並沒有馬上切換賽道繼續「開荒」,而是在更有把握,更有確定性的家用車市場精耕細作,L7、L8、L9,和後面推出的L6,都有著清晰的定位,聚焦家用市場,從上至下布局,產品節奏行雲流水,用戶選擇一目了然。


「我們有信心理想MEGA會成為50萬元以上銷量第一的產品,不分能源形式,不分車身形式。我們明年會發布四款車,其中會有一款增程的SUV,還會有三款純電車型,不包含MEGA。」在業績會上,李想透露了今明兩年的產品投放規劃,從MEGA到後續的純電車型,隱約還能感覺到對增程市場發展節奏的呼應。



理想研發也同樣章法有度,並沒有一味追求高精尖,在某一細分技術上過度投入,研發圍繞當下的需求和未來的產品布局展開。在今年6月的理想家庭科技日上,理想未來一段時間的研發圖譜發布,在三個方向上同時發力,包括為純電新車鋪路的800V高壓自研平台,並將大規模量產5C電池,自建5C高壓超級充電網路;其次是在智能空間方面,通過多模態感知、多模態交互以及認知大模型Mind GPT,構建多模態人機交互技術體系,繼續鞏固理想在人機交互上的傳統優勢;再者是在智能駕駛層面,發布了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市NOA產品,以及通勤 NOA解決方案,車主可以自主訓練車輛,完成激活啟用。


理想的研發路線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技術最終是為用戶服務的,通過精準的產品定位和需求把控能力,現有的技術往往能在理想新車上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服務體系上,理想的規劃也很清晰,「2023年我們將完成超過300個高速超充站的建設,主要覆蓋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和成渝四大經濟帶。在2025年,我們的超充站將建設完成超過3000座,覆蓋超過90%的高速路里程和主要城市。」李想表示。補能系統的建設是非常耗費資金的項目,「我們會在保證健康運營和自由現金流的前提下,完成充電樁的布局」。理想先拿出了「1+3」方案,即1個5C超充樁+3個2C快充樁,而隨著5C高壓車型數量增多,樁的配置也升級為「2+2」,即2個5C超充+2個2C快充樁。場站的最大功率也會從480kW升級到640kW,甚至800kW。



類似的循序漸進還出現在理想銷售渠道的建設上,李想表示,「我認為好的產品和好的銷售渠道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我們既要看好本年的效益,但也不能過於短期,忽視長期整個門店的建設和投資。」如果你在商業中心留意觀察,就會發現理想的門店前期面積普遍都不大,後續隨著車型的增多而慢慢擴大,由此也能實現渠道的效率最大化。此外,與其他新能源車企爭先恐後出海不同,李想表示2025年之前不考慮海外市場,理想聚焦國內市場,先在國內取得主導地位。


類似這樣的節奏出現在理想發展的每個環節中,比如還有工廠產能的建設,營銷上的節奏。節奏對了,不僅速度快,而且還很省錢。李想在微博上曾評論道:「大部分失敗的創業者,普遍花小錢的時候斤斤計較,花大錢的時候大手大腳,因為把大錢用好的難度太大了,太消耗腦力和心力了,如果只消耗體力多輕鬆呀。好的創業者普遍有一個特點,大錢和小錢都可以理性地去花。」當每個環節都按照既有節奏花錢,掙錢反正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花冤枉錢,讓每一個環節都高效運轉,這需要一種冷靜和實事求是的態度,這也正是汽車大變革的浮躁環境中所稀缺的能力。



成長的組織是迎接挑戰的底氣


有了老練領跑者,還需要同樣老練的執行團隊,組織建設也是除了產品以外,李想在社交媒體分享最多的一個領域。「傳統的工業組織無法匹配智能電動車的發展需求,智能電動車時代需要的是智能組織。」李想認為智能型組織的關鍵在於學習和成長,成長是核心驅動力,每一個業務、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隊都要成長,不能停下來。理想學習華為升級組織架構,學習BBA提升終端管理能力,借鑒友商的組織能力和操盤水平,這種學習能力和成長性便是理想不懼未來挑戰的底氣所在。


在2023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李想進一步分享了組織建設的成果,「我們從過去的職能組織變成一個矩陣型組織,並解決了很多問題:第一是解決了沒有全局,各個團隊各自為戰的問題;第二是解決了技術、平台和產品研發的協同問題;第三也解決了產品、供應鏈和交付的商業協同問題。」更重要的是公司上下思想的統一,文化的認同感。「理想開始培養出大量有經營意識的人,所以理想能實現健康的毛利率,並且確保在收益和成本上的目標和達成是一致的。」



「我們認為成功的組織升級最關鍵的因素是偉大的文化,其中包括將客戶價值放在首位,選擇正確但不容易的道路,並將一切建立在協作之上,這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李想給組織變革的成功做出了總結,企業文化將是確保理想實現長遠規劃的終極武器,也是外界的模仿者們最難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組織成長帶來的效率提升甚至會超過李想的預期,在二季度業績電話會議上,有過這麼一段成長「煩惱」的分享,「年初我們考慮到經濟形勢的問題,以及成功企業的經驗,組織變革都會給企業帶來2-3年的增長停滯,所以公司將年度交付目標從36萬輛降為30萬輛。但是從上半年的實際結果來看,組織升級並沒有帶來效率的下降,實際上帶來了非常顯著的增長。」


思想和方法論的統一,能讓團隊能與領跑者保持同步向前走,速度一致,節奏一致,隊形不會亂,在這場汽車大變革馬拉松賽中始終保持住合理的速度,這也正是理想這家企業充滿智慧和讓人刮目相看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