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閉嘴不談百公里電耗,這才是它們永遠不敢直視的傷疤!

電耗和油耗一樣,代表著三電系統的上限。

燃油車時代,我們聊得最多的就是油耗,因為油耗關係到日常使用成本,對於工薪階層來說油耗的重要性甚至要高於任何一個產品點。

但在電動化時代,電耗已經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原因很簡單,百公里10kWh和20kWh的電動車,日常使用成本基本上是不變的。

家用電價是每kWh大約0.5元左右,跑100km只有5塊錢的電費成本,的確沒有任何的區別。

從用戶層面的感知上來看,電耗的確不重要,但企業必須要從源頭控制電耗,因為電耗關係到成本,百公里電耗越低的車型,製造成本是越低的。

比如說我們一直說的特斯拉Model Y的成本是百公里電耗11kWh,保證550km續航只需要一塊60kwh的電池包就行了。

電池包的成本是不變的,容量越小生產成本越低,尤其是大批量採購時更加明顯,小電池包不僅僅能節省成本,還能夠有效降低其它生產成本。

比如說懸架標準可以更低,輪胎標準也可以更低,因為車輛自重更輕一些,同時在輕量化設計上也可以減少設計壓力,在保證操控、安全的基礎上,有效降低車輛自重。

這還體現在可靠性和操控上,小電池包能夠有效為產品減負。

最為關鍵的是,小電池包更容易充滿,企業不需要太快的充電速度,電池包內部的熱失控風險就會降低,安全性也會降低。

從這裡來看,百公里電耗優秀的企業其實並不多,我們過去看比亞迪和特斯拉做的非常棒,主要是技術沉澱紮實穩定,能夠從最根本的電控、電機、車身輕量化以及電池技術上做出努力。

比如說,我認為入門電動車做的比較好的就是比亞迪元PLUS,作為一台風阻係數不低、自重1.7噸的小型SUV,百公里電耗只有12kWh。

之所以認為這種車非常經典,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個是,元PLUS定價不高,15萬以內可以拿下, 定價非常良心,另一個是三電技術比較主流,集成度極高的電機配上比亞迪經典的刀片電池,能夠從底層控制電耗。

最為關鍵的是,50kWh電池包就能跑430km,整車充電時間、熱失控風險等等潛在產品力都很強。

所以我一直說,百公里電耗越低的車,其實在市場中越是具有競爭力,核心原因就是電耗越低越是能體現核心價值,企業的續航表現不需要堆電池包容量就能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準。

大電池包的出現能夠有效提升續航,但邊際效應非常明顯,用戶購車成本非常高、充電速度長且操控性能降低、熱失控風險增大。

從另一個極端來看,如果比亞迪、特斯拉能把電耗降低到8kWh百公里,那麼價格還能降低20%,安全性、充電速度還能提升30%以上,所以我們追求的不應該是長續航電動車,而應該是低能耗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