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界跟上特斯拉降價,國產電動車淘汰燃油車變難了

新能源補貼中止,特斯拉兩月三次降價,在2023年,對於國產電動汽車來說,與燃油車有一場硬仗要打。

由於補貼的消失,包括比亞迪宋plus、比亞迪漢、埃安s、哪吒v、特斯拉model 3以及問界m5等一眾起售價30萬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車將不再享受國家補貼,補貼消失之後,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大部分都在上調。但在特斯拉持續降價的壓力下,有國產新能源開始扛不住了。

國產新能源扛不住了,但競爭壓力來自於燃油車

1月13日,aito問界宣布,自2023年1月13日8點30分起,問界m5 ev起售價下調2.88萬元至25.98萬元起,問界m7舒適版與豪華版起售價下調3萬元至28.98萬元起;針對2023年1月13日8點30分前已提車的車主,aito問界稱將提供總價值3.3萬-3.5萬元的補償。

問界成為首個跟進特斯拉降價的新勢力車企。問界降價,表面看起來是正面回應特斯拉的競爭,但事實上,國產電動車的壓力更多是來自於燃油車。問界跟進降價之後,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其他車企,也可能將在適當的時機跟進下調價格。

因為在今天的汽車市場的競爭環境下,價格已經是拉攏消費者的重要競爭利器。

沒有了補貼去攤平製造成本,國產新能源車價在漲,包括比亞迪、長安深藍、上汽榮威及零跑汽車等自主品牌旗下的新能源車型集體調整售價,上漲幅度基本均在2000元-6000元區間,覆蓋了10萬-25萬級熱門車型。

而特斯拉短時間內多次降價,當前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根據日前的消息稱特斯拉降價後,3天斬獲3萬輛訂單,特斯拉model y的提車周期從此前的1-4周變成降價後的2-5周,提車周期的延長,也意味著購車消費者的增長。

但在補貼退坡之後,國產電動汽車面臨的壓力不僅來自特斯拉,更多是燃油車。畢竟,國產新能源過去兩年的漲勢延續,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補貼政策,搶奪的是燃油車的市場份額。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早在2020就應該被取消。但由於該年受到疫情影響,1-2月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僅5萬輛,同比下降63%。在此背景下,國內為促進汽車消費,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至2022年底。

補貼延長了新能源汽車的紅利,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復甦,一部分源於疫情在短時間內控制住了,國內成為疫情動態清零做的最好的國家,這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民眾的消費信心與慾望。

過去一年更是國產電動汽車高收成的一年,也是燃油車的失落之年,2022年1~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606.7萬輛,同比增長100.6%,但2022年常規燃油車市場零售1,487萬輛,同比下降13%。

但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長,補貼助推起到了很大作用,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部分地方,「國補」加上「地補」,最高可以拿到將近9萬元的財政補貼。補貼不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補貼不再,國產電動汽車漲價,燃油車性價比更高了

從當下的疫情環境與民眾的需求來看,2023年的疫情走向還有不確定性,加之全面放開入境之後,國外變異毒株的傳入的可能性存在,也讓民眾依然傾向於量入為主,保持現金流為上,在汽車這類大宗商品消費上,更注重性價比,特斯拉降價後的銷量增長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問題。

在這種環境下,取消補貼之後,新能源汽車相對燃油車,後者的性價比優勢更加凸顯了。

在有補貼的情況下,更加便宜本身也是電動車的優勢之一,比如按照2022年的補貼標準,插電式混動、增程式電動車價格將上漲4800元/輛,而原本達到補貼標準的純電動汽車價格更是會上漲12600元/輛!

儘管如此,同級純電動車的車價依然要比燃油車更高,但是按照5年用車或是更長的用車周期來算,純電動車的整體用車成本與燃油車的用車成本(油耗更高)其實是形成的一定的平衡,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一旦補貼取消,純電動車價格上漲,剩下一個新能源號牌優勢,不平衡已被打破。

而燃油車在操控、可靠性、續航、保值率等方面有成熟優勢。燃油車的技術以及基礎設施發展更加充分,無論是買車、修車都更加方便,價格也更具性價比,但目前新能源車在續航、充電、安全等方面還在發展之中,相對於燃油車在二手市場好出手與修理上很方便,電動車恰恰是修理成本高甚至修不好,以及二手市場不好出手、換電池的成本也非常高昂。

特斯拉這種兩月三次降價的模式一方面打壓的是自己的保值率(根據中汽協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特斯拉y/3保值率下滑至第9位和第14位),同時也變相影響了同一陣營的電動汽車的保值率,在當前,廣州一家二手車市場現「不收特斯拉」標語,車商表示收一輛平均虧三四萬。

過去有業內人士拿合資 a 級車、本土 a 級車、中高級轎車以及中高級 mpv進行對比,發現純電動車也沒有性價比,差不多的配置,但往往會偏貴。

也就是說,從價格層面,即便在不取消補貼的情況下,燃油車都具備較好的性價比優勢與保值優勢,補貼不再,新能源漲價,是否還能繼續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搶燃油車的市場份額?這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保利潤還是保銷量

那麼國產電動車到底該如何競爭呢?

我們知道,新能源汽車擁有包括純電動、插電混動、增程式、氫燃料電池等在內的多個能源路線,在各個路線中,其實可以做到通過建立、優化各自模式的差異性來降低購車成本,也可以通過開闢其他盈利模式、服務模式來優化產品的購車成本。

比如有業內建議,車企可以普及車電分離、電池租賃的服務模式,從根本上降低用戶的購車門檻;也可以為車輛匹配標準箱體且支持拓展的動力電池,用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電量及加裝,合理調配購車預算;當然,也可以加快新型燃料電池的試點與推廣,從能源補給端實現高效化,降低用戶補能等待時間和續航花費。

事實上,當前國產電動車企需要提前思考保利潤還是保銷量的問題。

在少數頭部之外,新能源玩家普遍存在著技術、生產、供應等困局,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了補貼的緩衝帶,車企們是否能在短時間內確保銷量的不大幅滑坡,是一個需要提前思考的問題。

這個問題之所以值得提前思考,是源於國內電動車企,其實都一致的在默認走中高端路線,面向的對手都是bba,而不是豐田日產本田。即便是雷軍造車,都不再強調性價比,對於雷軍來說,造車幾乎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創業,從他寄予的厚望來看,他不會允許汽車依然走手機產品的老路,因此,中高端或許也將是小米的選擇。

但是在2023年的不確定性市場環境下,如果經濟復甦低於預期,人們對價格的敏感度會提升,尤其是特斯拉還存在一定的降價空間,將消費者的胃口與對定價的下調預期也調動起來了,人們的購車預算與預期都可能要低於往年。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的產品創新、技術與服務優勢,新能源車企堅持漲價的玩法,可能會面臨銷量下行的巨大壓力。

國產電動車還淘汰不了燃油車

在過去,國內一眾電動車大佬都在喊著要禁售燃油車,以及儘快淘汰燃油車。

從從趨勢來看,氣候變暖,石油資源減少,燃油車作為耗能大戶,肯定不會是未來趨勢,電動車的能源消耗效率遠高於燃油車,未來將逐步蠶食、擠壓燃油車的市場空間。

但問題是,在過去,許多電動車企長期在補貼的養育下,獲得了增長,補貼的存在,也讓一部分車企沒有認清楚,消費者買自己的車,到底是因為補貼加持帶來了性價比優勢,還是自己的技術產品實力。

補貼取消,特斯拉降價又在擠壓國產新能源的生存空間,消費者也將更加苛刻的去審視電動車的短板——

比如電池成本太高、續航存在短板、長途補能太慢、修理成本太高、冬天開車不友好,充電樁等基礎設施覆蓋還有待提升等等,而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也不能簡單類比智能手機與功能機。汽車的智能化不是一塊簡單的屏幕和手機一樣的娛樂功能就叫智能,燃油車也可以做到,它不是重走手機的智能化道路。

如果價格上沒有優勢,車企就要憑真本事去與燃油車競爭了,而未來幾年,國產電動車也淘汰不了燃油車,畢竟,競爭難度加大了。

在今天,作為燃油車的代表,日系車三強——日產豐田本田在過去一年,銷量滑坡明顯,本田下滑12.1%,降至約137萬輛,銷量連續兩年下滑;日產汽車同比減少22.1%,降至約105萬輛,銷量連續4年下滑。尤其是豐田2022年在中國市場的新車銷量比2021年減少0.2%,在華銷量首次下滑。

但隨著補貼滑坡,意味著勢能一升一降,電動車要搶燃油車的市場份額,更多要靠產品創新、技術實力來俘獲消費者,過去許多電動車企業長期在補貼的滋潤下,過得還不錯,如今還有沒有強勢搶食的能力,也要打一個問號。

從宏觀市場來看,經濟消費反彈才是所有車企的紅利,但這種平穩過渡當前還看不到苗頭,從當前的市場環境與預期來看,國產電動車在技術沒有質的突破的情況下,應該對當前的市場環境保持敏銳,補貼取消,就需要漲價,是保利潤的思維,但當前的情況,應該優先保銷量,銷量第一、利潤第二,這可能需要車企優先思考讓利消費者。

在目前來看,國產電動車淘汰燃油車的速度或將放緩,兩者或將長期並存,這對於電動汽車快速形成市場聲量與規模優勢並不利,如何保持搶食燃油車市場競爭力,可能是國產電動車未來幾年需要好好思考的方向。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