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入歐異軍突起,德企開出10萬輛大單,百年汽車底蘊有危機感

近日,德國汽車租賃公司Sixt表示,已與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簽署了新的合作協議,承諾在未來幾年內從比亞迪購買約10萬輛電動車。Sixt是歐洲最大的汽車租賃公司之一,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設有分支機構,擁有超過2100處營業網點。所以雙方這一輪的合作,也令一些德國媒體眼紅不已。有德媒就指出,這筆大訂單是對德國汽車製造商的一記耳光。

其實,德國的這家租賃企業也不是不想採購德國本土的汽車,但實在是因為德國新能源車的產能太低。就拿特斯拉的柏林工廠來說,最新的產能目標是在本月每周生產3000輛汽車,一個月也就12000輛。而特斯拉的上海工廠,全年產能超過75萬輛,生產線改造升級後,將擴充到110萬輛以上。

此次雙方達成的合作,對比亞迪乃至中國新能源車企都是重大利好。目前來看「10萬輛」應該是意向協議,第一階段落地的訂單大概在數千輛。姑且不說這筆大單創造的營收和利潤,光是Sixt作為歐洲最大汽車租賃公司之一的風向標作用,就已經稱得上意義重大。歐洲市場可以說是世界上門檻最高的汽車市場,相比起從無到有地直接拓展,利用租車行業先行讓歐洲客戶接觸中國車型,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燃油車的時代,德日汽車如日中天。尤其是德國汽車工業有著百年的歷史底蘊。只是沒想到,在新能源車的時代,到現在也不過10年的時間,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居然有機會把德日遠遠甩在了後面。例如大眾、豐田等車企,顯然不會不清楚未來將是新能源車的時代,但為何就做不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呢?有資金,有技術,還有市場,或許就是大企業病的慣性吧,轉型難度太大。

大企業轉型困難的關鍵,還是路徑依賴。就拿大眾這樣的傳統汽車巨頭來說,太多職工、供應商和技術體系綁定在了燃油車上。一旦切換到了純電動領域,大量的技術積累和品牌價值沉澱都會歸零。在舊賽道已經遙遙領先,新賽道卻要回到同一起跑點,企業內大部分人表現出保守傾向也很正常。說到底,這些行業巨頭並非意識不到問題,而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去執行。

在能源價格高漲的背景之下,歐洲缺油少氣的短板凸顯,此刻自然是充滿了危機感,新能源車也有了特別的含義。危急關頭,德國的生意人甚至都等不起那些不靠譜政客們的新能源方案了。即使2000億歐元的新能源補貼方案馬上就要在德國企業和消費者身上鋪開,又能帶來多大的改觀呢?

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受困於天然氣價格暴漲的影響,600多家德國中型企業里,有10%不得不宣布減產甚至是停產。然而還有政客試圖同中國脫鉤,德國的企業家們都看不下去了。要知道,在過去3年間,德國大眾、寶馬戴姆勒三大汽車巨頭,加上化工產業的領頭羊巴斯夫,對中國的投資佔到了全歐洲對華投資的34%!談脫鉤,並不現實。

不過歷史告訴我們,開拓歐洲市場也沒那麼容易。美國車企進軍過歐洲,失敗了;日本車企也進軍過歐洲,目前只能算是勉強維持。新能源領域未來將面臨怎樣的坎坷,還是個未知數,我們還需要繼續摸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