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車帝原創 邢秋鴻
[懂車帝原創 行業] 零跑是上市了,但打新的股民徹底「破防」了。
9月29日,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跑汽車)正式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48港元。
零跑汽車上市首日股價走勢
上市首日,零跑汽車收盤股價跌至31.9港元,跌超33%,創下2022年迄今為止上市新股首日跌幅之最。即便如此,成功上市的零跑也能收穫大筆融資,在財務上喘一口氣,唯一的輸家竟是那些打新的股民和基石投資者。
新能源概念+高銷量,本應該是零跑汽車的核心籌碼,但是從首日資本市場的表現來看,市場顯然是不買賬。飛速增長的新能源概念,它不香了嗎?
零跑與「蔚小理」之間,差了什麼?
作為第四家登陸港交所的新造車企業,即使零跑再不願意,都不得不與「蔚小理」直接進行比較,這一比就會發現不同。也正是這個不同,解釋了首日的破發。
招股書中介紹,零跑汽車是全球第五大、中國第四大新興電動汽車公司。什麼數據支撐這一觀點呢?
今年前8個月,零跑汽車累計交付量為76563輛
2021年,零跑汽車合計銷量為43748輛,同比增長4.4倍。今年前8個月,其累計交付量為76563輛,略低於哪吒汽車、小鵬汽車,但高於理想和蔚來。
即便如此,零跑仍然逃不過三大質疑:
首先是產品結構。表面上,銷量快速增長,實際上高銷量數據絕大部分是T03貢獻的。這是一款補貼後售價不足10萬元的微型電動車,佔了銷量的接近6成。剩下的,才是補貼後在17.98萬-23.98萬元的零跑C11。
T03
「蔚小理」這三家,要麼說「拳打」BBA,要麼是想「腳踩」庫里南。不說動輒四五十萬的蔚來汽車了,就算便宜一點兒的小鵬,最低的G3也得17萬。
靠著低價車型迅速佔領市場,主打性價比。但在目前的電動車市場,無論是電池還是晶元,成本都居高不下,這種策略勢必難以長期維持。
其次是盈利能力。相比「蔚小理」,零跑在這塊兒還差著一大截。
圖片來源:零跑汽車招股書
2021年,零跑每賣一輛車就虧掉約6萬元,2020年,這個數字更是達到了11萬元。到了今年一季度,零跑毛利率為-27%。也就是說,光生產出一輛車,不考慮運輸、銷售、廣告等等的成本,就要虧將近三成。更別提凈利潤了,是-52%。
最後,就是品牌知名度。相比於主打高端的蔚來、主打智能的小鵬以及靠奶爸群體起家的理想,零跑幾乎沒有什麼特點。當然,這是低情商的說法,高情商可能會說,長板不明顯。
這也是為什麼,在新能源市場摸爬滾打7年,歸來仍是「路人」。
零跑上市了,車也更貴了
面對上市即破發,零跑汽車董事長朱江明表示:「確實是一個不是很好的時間段,因為全球形勢動蕩,處在下行通道。但我們選擇上(市),主要原因是我們不在乎當下的時間段,這是一個長跑。我們更關心的是真正的質量如何,儘快拿到我們的市場份額。」
零跑汽車採用「全域自研」模式
翻譯一下大概是:套牢的股民先別急,我們還在努力爭取市場份額。但是零跑汽車的虧損卻還沒有到盡頭,關鍵就在於招股書中反覆提到的一個詞——「全域自研」。
「全域自研」官方給出的定義是,自主研發智能電動汽車核心系統及電子部件中的所有關鍵軟硬體。
「自研自製的核心系統及電子部件」版圖
根據零跑的「自研自製的核心系統及電子部件」版圖:除了內外飾以及電芯以外,零跑幾乎在所有板塊都採取了大量自研。其中包括電機、減速器,甚至連車燈系統都是自研的。典型的「既要又要還要」。
大部分新造車企業採用的都是:底層硬體生產交給第三方做集成,自己做貼近用戶的軟體演算法和交互設計。
像零跑這種廣撒網的模式,雖然有其合理之處,但最致命的問題在於短期之內很難轉化成技術優勢。
全域自研短期之內很難轉化成技術優勢
想要發揮出優勢,就需要在縱向一體化方面,有足夠的投入。就像比亞迪,80%的零部件都能夠自給自足,晶元、電池等重要零部件都能夠自己生產,甚至可以對外銷售。這樣才能在內卷的新能源市場發揮出最大的成本和技術優勢。
顯然,目前的零跑汽車撐不起這樣高昂的一體化成本,就會導致「全域自研」策略只停留在蜻蜓點水的層面。
零跑的研發占營收比重為23.6%
上市後,產品上,將「全域自研」轉化為消費者看得見的「長板」;財務上,提升毛利、拯救利潤,這些都成為零跑汽車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可見,消費者想讓零跑繼續推出10萬元左右的低價電動車,恐怕是難了。
零跑計劃在未來3年內推出7款新車型
事實上,零跑計劃在未來3年內推出7款新車型,並且希望通過這些新車型逐步滲透到中高端主流市場。只不過,這條自下而上的道路註定不容易。
寫在最後:
不只是零跑,二線造車新勢力,包括哪吒、威馬、愛馳等也都在最近密集傳出上市的消息。一個個就差把「著急」倆字寫在臉上。
但零跑汽車的IPO遇冷,一方面可以賴時機不對,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資本市場對於新勢力的耐心並不多了。
此前,朱江明曾將造車比作馬拉松,現在二線造車新勢力的比賽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