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體驗百度Apollo無人駕駛計程車:單次收費30元 行駛距離不超1千米 專家稱規模化落地還需10年

每經記者:李碩 董天意 每經編輯:孫磊

「五一那陣子人多,聽說是有返現活動,這幾天好像沒看見什麼人了。」近日,家住北京首鋼園附近的張女士發現,園區的道路上出現了一種印有藍白拉花的新車型,且車身印有「Apollo」的字樣。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董天意 攝

最重要的是,車輛駕駛位上空空如也。這是一輛無人駕駛汽車。5月2日,百度Apollo無人駕駛Robotaxi正式開啟常態化商業運營,對公眾開放體驗。百度方面表示,與常規自動駕駛運營車輛不同,百度Apollo此次開放的Robotaxi可實現完全無人駕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體驗後發現,車內主駕駛位的確無駕駛員,副駕駛位則配有安全員值守,但遺憾的是,目前車輛無法按乘客指定路線行駛,只能在幾條固定線路中選擇,且單程距離較短。

據了解,當前北京上海廣東湖北等地均已開展無人駕駛車輛上路的探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底,國內共有27座城市發布自動駕駛測試政策,開放測試道路里程超3000公里,卻少有商業化運營。

相同距離用車價格是計程車3倍

「這就是年輕人趕時髦『玩』一下,我們是不會選擇的。」張女士告訴記者,「五一」期間她本也想親自體驗無人駕駛計程車,但在得知單次收費30元後便打起了退堂鼓。「走幾分鐘的路程要收幾十塊錢,價格有點高。」張女士說。

據記者了解,由於道路施工,目前首鋼園區內的百度Apollo接駁站點由此前的7處減少至3處。其中,相隔最遠的「群明湖」至「五一劇場東」站相距約800米,單程步行時間約10分鐘左右。而乘坐百度Apollo無人駕駛Robotaxi前往僅需2分鐘,但需要花費30元乘車費。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董天意 攝

這也意味著,百度Apollo無人駕駛Robotaxi的價格是北京市計程車的近3倍,與滴滴平台中「六座商務車型」的價格一致。而園區內與其路線、用時基本相同的「專108」公交車起步價僅為2元。

「我們也不知道定價邏輯是什麼,APP中價格都是定好的,當然這也是公司定的。」百度Apollo無人駕駛Robotaxi安全員劉飛(化名)向記者表示,「五一」期間百度Apollo曾推出乘車送景點體驗券活動,乘客花費30元乘車即可獲得價值40元的首鋼園景點門票,但該推廣活動已在「五一」假期結束後取消。

官方數據顯示,自5月2日開啟商業化運營以來,首鋼園內的百度Apollo無人駕駛Robotaxi在4天「五一」假期內共完成848單,日均接單212單,接待乘客1500人次。但據劉飛透露,隨著活動的結束,前來體驗百度Apollo無人駕駛Robotaxi的乘客數量銳減,最近幾日更是鮮有乘客來體驗。

事實上,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飛速發展,無人駕駛Robotaxi已被視為未來出行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Waymo、特斯拉、百度、滴滴等全球多家企業均布局該領域多年。而此次完成商業化「首秀」之後的百度Apollo也成為繼Waymo後,全球範圍內第二家、中國首家開啟無人駕駛Robotaxi商業化運營的公司。有分析認為,探索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並非百度Apollo開啟商業化運營的重點,其對行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和象徵意義才是關鍵。

「引入無人駕駛服務是自動駕駛商業化必不可少的階段。」百度無人駕駛技術副總裁兼總經理王雲鵬表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董天意 攝

在乘坐體驗方面,百度Apollo無人駕駛Robotaxi較此前測試運營階段有著較大提升。不僅主駕駛位置已變得空空如也,其實際道路行駛過程也更為平順和智能。

「在併線、超車時,可以明顯感覺自動駕駛功能更『聰明』了。」在劉飛看來,相比三年前剛擔任安全員時,如今百度Apollo的自動駕駛「水平」提升明顯。「無車情況緊急制動等非常規現象減少了80%以上。」劉飛表示,雖然新車在副駕駛位置配備了「副剎車」等輔助裝置,但在實際行駛過程中基本沒有使用過。

自動駕駛已進入下半場爭奪

事實上,業界對於自動駕駛汽車何時能夠落地的看法並未達成一致。

「無人駕駛代表未來的方向,但是推動Robotaxi在中國安全高效地大規模商業化,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協作,在無人駕駛市場准入、政策和法律監管等方面需要實現突破。」Auto X創始人、董事長CEO肖健雄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國內在政策層面對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4月,《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總體實施方案》正式出台,方案共提出五大主要任務措施,確立了政策先行區自動駕駛管理的頂層設計框架。此前,深圳曾發布關於《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運用經濟特區立法權,對智能網聯汽車全鏈條實施立法,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掃清法律障礙。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董天意 攝

「目前在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標準、責任劃分、網路安全和數據保護等方面,全世界都鮮有先例,然而技術的發展卻要求明確的監管思路。在此背景下,現階段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很多城市都在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北京的政策先行區可以作為自動駕駛立法的實驗基地,其管理經驗可以為未來地方或國家立法積累寶貴經驗。」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特聘專家、智聯出行研究院自動駕駛法律政策中心主任何姍姍表示。

有樂觀者認為自動駕駛已進入下半場爭奪。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CEO彭軍表示,自動駕駛的上半場就是打造成熟技術、產品以及積累經驗的階段。簡單而言,就是為了證明技術的可行性。到了下半場,除商業化落地之外,更重要的是真正「走量」,也就是從研發向大規模量產的過程。

「上半場是什麼最好都往上裝,而下半場就要考慮到供貨、成本、耐用性、適配性等各種問題。重要的是,為了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場景,就需要技術不斷的迭代。」彭軍認為,未來,AI能將前人所有的駕車技巧集於一身,並實現快速複製,成為經驗豐富的「老司機」。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但也有人不看好自動駕駛汽車的短期前景。「(自動駕駛規模化落地)保守講還需要10年時間。」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蔣煒看來,除了行業缺乏量化的指標體系外,自動駕駛還有政策法規、技術、成本等眾多因素需要突破。

「任何一個演算法、算力都有極限,都有可能犯錯,且這個錯誤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無數次在汽車中加裝一些設備,讓汽車的決策更加可靠,但理論講並無任何技術是100%可靠;一旦脫離目前的封閉場景,自動駕駛的識別能力又是多少?」蔣煒認為,完全的自動駕駛是一個悖論,目前無法實現。「我們需要一個真正可以為之執行的量化指標體系,才能讓完全自動駕駛汽車最終落地。」蔣煒說。

無論對未來的預期如何,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應用的確已成加速之勢。華泰證券認為,2020~2030年是自動駕駛發展的「黃金十年」。由於L3級別自動駕駛量產尚需法規出台,L4、L5級別的自動駕駛需要AI技術突破才有可能商用化,短期推出L2+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車型成為國內外車企的首選。而為了提升產品競爭力,國內合資和自主車企都會加快提升輔助駕駛和智能駕駛艙的配置,ADAS產業鏈和智能駕駛艙產業鏈有望快速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