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媒剛剛爆出,大眾集團正在就晶元短缺與供應商談判,結果可能導致價格上漲。馬上最新消息就被爆出,掌握貨源話語權的台積電等晶元製造商「趁火打劫」,計划上調晶元價格15%。
關於本次席捲全球的車用晶元危機,此前業界有個普遍提及的「借口」。如麥肯錫表示,「當車企和供應商意識到新車需求超預期,為時已晚,晶元產能已經難以協調。」即因為車企低估了後疫情時代新車市場的需求,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反彈,導致晶元供應節奏的失衡。
但是這種說法,戴姆勒不買賬。1月27日表示,「早在2020年中,我們就覺察到了賓士新車需求的復甦,立即調整了生產計劃,所有的訂單已經按時下達。」
不得不說,戴姆勒的表態很剛,作為車企他們不背這個鍋,把壓力踢給供應鏈。而大眾正在與博世和大陸等供應商就可能的賠償進行談判。
去年底,在中國市場,南北大眾等主流車企就被爆晶元不足。
1月,大眾中國CEO馮思翰承認,自2020年12月開始,晶元短缺導致大眾在中國少生產了5萬輛汽車。
據大眾中國的信息,晶元短缺主要存在於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的感測器,同防抱死制動系統一起防止車輛側滑。在中國市場,目前主流車型都配備了ESP,所以整體需求量很龐大。
「只要缺少一個晶元,你就會看到我們汽車產業是多麼的脆弱。」據大眾表示,晶元短缺將貫穿一季度。
晶元短缺不限於中國市場,而是全球性供應鏈危機。已經影響到大眾、福特汽車公司、斯巴魯公司、豐田汽車公司、日產汽車公司、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和其他汽車製造商。
日前,奧迪首席執行官杜斯曼表示,全球半導體短缺將延遲部分車型的生產,甚至導致1萬多名員工休假。「我們將竭盡全力將一季度受影響的總量控制在1萬輛以下。」據悉,奧迪2家德國工廠將在1月底之前縮短工時,A4和A5車型的生產會受到影響。
大眾汽車上個月曾表示,由於晶元供應瓶頸,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車製造業將發生重大生產中斷。賓士也同樣正在削減歐洲工廠的緊湊型汽車產量。減產的還有本田、日產、豐田、美國福特、美國通用汽車、FCA等。
根據中汽協去年12月對中國60多家整車企業的調研,將晶元供應短缺主要原因歸納如下:其一,晶元行業產能增長保守,供需不平衡一直存在。尤其在疫情導致供應商調低了市場預期,對中國市場下半年的市場反彈預估不足。其二,消費電子領域對晶元的需求在快速增加,搶佔了部分汽車晶元的產能,且這種趨勢在2021年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其三,由於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全球車用晶元的需求將快於整車銷量增速。
但根據外媒報道,原因不僅於此。
「特朗普政府時期針對性的晶元行動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問題。」外媒認為,這導致中國手機等製造商提高了晶元庫存,吃盡了產能。而且當產能不足時,晶元供應商會將產能優先分配給增長率高的行業,例如消費電子產品,這進一步加劇汽車行業的晶元結構性短缺。
所以德國《汽車周刊》報道,大眾汽車正在與晶元供應商談判,結果可能導致價格上漲,改變和調整產業鏈原有的價值分布。
同時,大眾希望博世和大陸能夠共同承擔增加的成本,博世發言人表示,目前正在努力維護供應鏈。「我們將直接與客戶和供應商討論半導體短缺的所有進一步問題。」而這些供應商主要是在台灣地區和亞洲國家。
再來看政治層面,德國政府方面的態度和動作,德國經濟部長Peter Altmaier敦促台灣經濟部負責人王美花,希望能夠說服台灣的晶元製造商,幫助緩解車用晶元問題。
此次晶元短缺,讓德國車業看到了智能汽車產業鏈的不自控、受制於人和脆弱,敦促他們想辦法加強本土的產業鏈條安全,但是受制於晶元全球產業布局,短期難以見效。
在造不造晶元這個問題上,過去車企們只考慮了兩個維度,是否有助於自主創新,是否更符合經濟效益。現在看來,產能卡在別人手裡,完全指望社會分工,尤其還是跨地區的產業鏈分工,可能過於心大了。
新浪微博:@鳳凰網汽車
點一下你會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