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幾天時間,在汽車圈,出現了一則小趣聞:賽力斯汽車法務部的賬號被「禁言」了,儘管這種狀態持續了不長時間,但是這也引發了很多人對於車企「法務部」的思考,那就是,車企的法務部,有沒有可能也是一幫法盲?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全球範圍內,車企的法務部是很少有機會走到前台的,所謂的車企法務,一般都是用來「對付」競爭對手、上下游供應商的。比如很多歐美車企對於知識產權、專利、商標等權利非常看重,看到有其他廠商或者品牌出現了侵權行為,就輪到公司的法務出手了,該起訴就起訴,該談判就談判,該應訴就應訴。總而言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法務或者法務部,都是站在車企背後,一股默默的力量。
但是現在,「法務部」不得不站到前台了,相應的,也要直面更多人了……
從國內有了新能源汽車開始,法務部似乎一下子就站到了台前,開始直接和車主、網友「對線」了,也就出現了「臨港必勝客」、「深圳必勝客」這樣的昵稱,用來形容一些車企的法務部特彆強勢,基本上告一起、贏一起,戰績非常輝煌……
不過現在的困局是,法務部能力不行,很多人覺得那不行;法務部能力很行,很多人覺得,那更不行!
其實這個矛盾或者困局的出現是非常簡單的,那就是當國內新能源汽車出現,就有一些新的品牌瞬時誕生了,而恰逢國內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人手一台移動設備,也就意味著人人都可以成為發聲者。這兩者一碰撞,就產生了一種結果,那就是「飯圈文化」進了汽車圈了,因為移動互聯網的關係,很多人開始通過網路來決策是不是購買某個品牌的某款車,對某個品牌或者產品形成思維定式等等。
因為人人可以發聲,那就難保有些車企和品牌,會受到負面的評價或者攻擊,這其中不乏被帶節奏或者友商組織,也就是「水軍」。這樣的負面因素,對於汽車廠商來說,影響是相當大的,尤其是一些新品牌,本身市場上保有量就少,口碑的基礎就沒有那麼牢固,短時間不可能產生「豐田抗造」、「本田省油」這樣相對成形的口碑,如果遇到有組織的衝擊,的確可能對用戶形成誤導,或者直接讓一個新的品牌或者產品歇菜。
這個時候,對很多支持這個品牌的用戶或者擁躉來說,法務部必須行!必須要通過訴訟、追責等手段讓「水軍」等負面評價者感到「肉疼」,從而以儆效尤,而不是畏首畏尾,慫到不行,任由他人潑髒水!
但是「法務部」強就行嗎?那也不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短視頻平台上看到一個論調:法務部太強的車企,他們的車最好也別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論調呢,是因為之前有些車企起訴自己的車主,並且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訴求,導致大家對於車企法務部的認同感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認為法務部=訴棍,專門用來對付弱勢群體的。
所以其實在很多小夥伴相對樸素的印象里,一些車主或者用戶即使發布了一些不當的言論或者做出了一些過激的行為,汽車廠商作為更加強勢的存在,也應該有包容義務,要允許大家有不同的聲音。如果一家車企的法務部特彆強,車主說不好,就起訴車主,媒體說不好,就告媒體,最終會有很多人不敢說這個品牌或者車型的不足,那麼消費者還怎麼得到這款車的口碑和產品力的全貌呢?
因此,現在很多車企就陷入了「法務部」困局,對於尺度的把握非常困難,寬容和「瑕眥必報」的界限也非常不好把控,很多時候維護了自己的利益,卻得罪了更多潛在車主,法務部贏了,市場和宣發很可能就輸了……同樣,如果寬容度過大,雖然擺脫了「訴棍」的嫌疑,但是各種輪番攻擊之下,某些車企又會被說「軟蛋」……
很多車企的朋友們,也感受到了這種困境,紛紛慨嘆,真的好難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