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油車便宜,但有套路。
撰文:小南
合資品牌徹底不裝了,最近不斷出官降。
以近幾個月為例,先有15.99萬的凱迪拉克xt4,近期又有11.98萬的奇駿,10.69萬的別克君威。以往覺得高攀不起的56e,實際30多萬已經能落地。
問題來了,合資燃油車降到白菜價,是不是可以重新考慮它們了?
不是買不起,而是沒資格買
最近公司有攝像同事想買車,預算20萬內,同事比較傳統,對合資車其實是有偏好的。當時提出這個價位,可以認真考慮一下15.99萬起的凱迪拉克xt4。

結果同事想都沒想便回絕了,不是車不喜歡,而是燃油車在廣州需要指標,要麼搖號,要麼花1萬多去買。
幾年前廣州車牌1萬多,你想都不想就會買,記得早年有同事花5萬多拍廣州牌。但現在有了新能源之後,花1萬多去拍牌,大家心裡就不太服。
就像五星酒店房間里,賣20元一罐的可樂,不是差錢喝不起,而是樓下便利店2元一罐,心裡接受不了這個價錢。

同事研究了一輪,目前讓他比較滿意的選擇是凱美瑞雙擎,因為混動車在廣州有節能牌,同樣不需要拍牌。嗯,打死也不為鐵牌付錢。
注意隱含成本
合資燃油車的報價看起來很香,但由於燃油車要支付購置稅,算上購置稅後,觀感會出現變化。
例如凱迪拉克xt4賣15.99萬,但算上1.4萬的購置稅後,價格就會上到17.39萬,那種撿便宜的感覺立馬打折。
另外合資4s店的透明度,依然比新勢力要差。我們之前就做過三款合資小型suv的終端暗訪,保險和上牌費是重災區。一台10萬出頭的車,讓你買6000多的保險,上牌費也要2000以上。

再有就是合資車的傳統玩法,就是切分高低配,經常低配是非洲,高配是歐洲。經常最低配是沒有倒車影像這種基礎的裝備,4s店為了促成訂單,通常花幾千元就能幫你補齊這些缺失。
不過4s店後裝配置,說白了跟汽配城的水準沒有很本質的差異,4s店還能從中賺取利潤。放以往忍忍就過,但問題現在沒對比沒傷害,人家比亞迪10萬出頭的車不僅有座椅通風,甚至連冰箱都給你配上。
一口價套路倒不重要
網上有人吐槽,合資品牌的一口價,其實就是把原來的終端價透明化,實際並沒有進一步給到優惠。

但這個對消費者來說,也是很重要。以往的終端價藏得很深,哪怕在網上也未必能查出個所以然,因為不同城市的終端價都不同。
終端價不透明的時候,消費者做橫向比較時會特別麻煩,部分車其實終端優惠後,已經進入預算範圍,但你未必知道。
所以當前各個合資品牌出一口價,對消費者還算是件好事,可以快速篩選自己預算範圍內真正能買到的車型。
燃油車體驗如何?
自主品牌燃油車在車機方面,普遍跟新勢力沒太大差異,但合資品牌的車機,很多還停留在上一個世代。導航、音樂等功能基本都有,但交互界面還是很「諾基亞」。
動力方面確實很難跟同價位電動車去比,但帶渦輪的車型,只要你肯踩油門,加速通常都不會太差。

智駕的話,能有個普通l2已經算不錯了。不過智駕處於第一梯隊的燃油車也即將到來,例如上汽奧迪a5l會用華為的智駕系統。
之於我個人來說,讓我回去開燃油車是不會願意的。車機差,或者沒智駕都可以忍,真正接受不了是燃油車不能在車上吹著空調睡覺。
今日話題
你還願意買合資燃油車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