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最近幹了一件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事:在全行業打骨折清庫存的六月底,它居然讓海鷗漲價了。一台叫「自在版」的新海鷗上架,售價7.88萬,比2023年那台7.38萬起的「自由飛翔」還貴。
本以為海鷗價格已經卷到不能再卷,終端門店都敢喊出6萬元裸車價,比亞迪突然憋出個「自在版」,指導價還給你拉上去了。這不是拎著煤氣罐進澡堂——想炸自己人?
更迷的是「自在版」這仨字,既不像乞丐版,也不像頂配。你要說它是新入門,價格卻壓不過現款;你要說它接近頂配,那8.98萬的飛翔版是不是被腰斬砍廢了?
咱細看配置,自在版確實把電池從305KM拉到405KM,這算提升。但405KM如今不是神跡,是標配,連吉利星願都起步405,歐拉好貓還直接410KM起步。你說你卷誰呢?
智能化方面,自在版也沒啥突破。座椅加熱、電子懷擋、NFC鑰匙這些配置,確實比低配強點,但也遠談不上「值一個漲價」。關鍵是:這些功能,在星願和好貓身上早爛大街了。
所以你說比亞迪是怎麼想的?這不就是用「配置微升級」掩蓋「價格不講理」?最可氣的是,比亞迪自己人都知道,頂配海鷗賣不動了,所以悄悄把配置降級後再賣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價格。
要真懂市場,這自在版就該叫「飛翔Lite」。但比亞迪偏偏起了個聽起來比誰都洒脫的名字,讓人以為它是海鷗系列的「精神領袖」。實則不過是被逼著下場的應急補丁。
可這補丁貼得也不牢。歐拉好貓7.98萬起,空間更大,續航更長,關鍵是長城最近正拚命砸資源回血,給足了優惠和宣傳;吉利星願的405KM版本,終端直奔6萬出頭,連招呼都不打。
放在這兩者中間,比亞迪這台「自在版」海鷗,就像是個中年男人穿著學生裝站在校門口——不上不下,說不清自己是誰。
你要說它是戰略車型,還真不是。它更像是比亞迪臨時甩出的定價調試工具,用來測試市場反應。而這個反應,大概率是「誰買誰冤種」。
問題就來了:比亞迪幹嘛還漲價?它不缺銷量,不缺渠道,也不缺技術,但它缺「面子」。海鷗的頂配版8.98萬沒人買,降不下來的車總得找個名字把價格降下來。
所以「自在版」很可能是頂配的隱性官降。但它不能說自己降價,因為會影響飛翔版現有用戶的利益,於是換殼再賣,偷天換日。這一招,熟不熟?特斯拉玩過的。
別忘了海鷗曾是5-8萬純電小車的天花板。如今它自己先伸手摸天花板,順帶把價格線拉高,是自廢武功還是謀定後動?不好說,但市場不會等它解釋。
如果「自在版」是對飛翔版的補位,那麼接下來比亞迪可能還要甩出更狠的牌,比如搞一個真正的「自由版」,入門305KM續航,干到5.98萬起。這才符合比亞迪一貫的價格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