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各位看官點擊一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間
文丨太陽當空趙
編輯丨太陽當空趙
前言
「恆大式危機」正在汽車業上演?
5月21日,長城汽車掌門人魏建軍在接受採訪時,再次預警說我國汽車將出現「恆大」,只不過還沒有爆而已!
此消息一出現,立馬引發了網友的恐慌。
那麼,魏建軍的話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呢?汽車行業真的會「暴雷」嗎?
「汽車恆大」喊破嗓
魏建軍嘴裡的「汽車恆大」,恐怕不單指欠了多少錢。
他真正警惕的,是一種特別的玩法:心思不在老老實實造車、搞創新上賺錢,反倒熱衷在資本市場里倒騰,靠著虛高的股價和不管不顧地瞎擴張撐場面。
想想恆大地產怎麼倒的?八成以上的高息貸款,老闆家在出事前倒騰出去的錢,連萬億大窟窿的邊兒都摸不著。這種模式的死穴就是,一旦現金流斷了,沙灘上蓋的樓,呼啦一下就全塌了。這種模式,才是老魏真正想說的。
汽車這行當,尤其新能源車,本來就是個高投入、慢回本的買賣,這是行內人的共識。想在這圈子裡混出點名堂,沒個百億資金打底,門兒都沒有。
要是想搞點核心技術,形成規模,砸個千把億也平常得很。所以,很多新能源車企剛起步時,賬面上都背著不少債。
但這跟恆大那種玩高槓桿、快周轉,最後留下一地雞毛的金融雜耍,壓根兒不是一回事。
現在汽車圈裡,確實有些企業「賣一輛虧一輛」,全靠外面輸血吊著命。有些呢,市值被炒得老高,核心技術卻空蕩蕩。還有為了搶地盤打價格戰,把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都壓到百分之四點三,連百分之五的健康線都保不住。這些,倒有點老魏說的「恆大」影兒了。
比亞迪這回被架在火上烤,近六千億的負債,超過百分之七十七的資產負債率,數字看著是挺嚇人。但你扒開細看,會發現完全是另一碼事。
首先,比亞迪這幾千億的債是怎麼來的?是伴隨著銷量從二零二零年區區四十萬輛,四年翻了十倍,衝到四百萬輛的井噴式增長來的!
這背後,是滿世界建工廠,是每年上百億真金白銀砸研發,更是電池、電機甚至晶元都自己搞,建垂直供應鏈的巨大投入。這種為擴張、為技術的債,更像是為打硬仗儲備的「軍糧彈藥」。
再掰扯掰扯比亞迪這天文數字的債務構成,你會發現,它跟我們常說的金融風險差了十萬八千里。
超過九成,甚至九成五的欠款,都不是從銀行借的高息貸款,而是做生意自然產生的經營性負債——這裡頭,有欠供應商的貨款,有客戶預付的買車錢,還有為了擴產買設備欠的錢。
真正要付利息的債,也就兩三百億,不少還享受著國家的低息甚至免息政策。與此同時,二零二四年比亞迪凈賺超過四百億,平均每天一個小目標還多!賬上還趴著一千二百多億現金,就算把所有帶利息的債都還清,手裡還攥著近千億的活錢。
這麼看,比亞迪更像個生意興隆、資金周轉頻繁的「大掌柜」,而不是欠了一屁股債的「落魄戶」。坊間甚至有傳聞,王傳福家族手裡捏著一千五百億資金,真要有點風吹草動,理論上也能扛一陣。
業績再亮眼,比亞迪也不是一點煩惱沒有。它真正的難處,可能藏在賺錢能力的變化和供應鏈的壓力里。為了在肉搏戰里搶地盤,比亞迪這幾年降價促銷玩得挺狠,有些車型的降幅甚至達到驚人的百分之三十四。
「以價換量」確實把銷量頂上去了,但也把利潤率從百分之七拉到了百分之五點二,快摸到汽車行業的盈虧線了。雖然這數還比行業平均高,但長期低利潤運營,對一個既要出海又要猛砸研發的企業來說,資金鏈的壓力肯定小不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給供應商打款的周期,從二零二四年開始,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已經從一百二十七天拉長到一百四十一天,個別供應商的回款周期甚至可能被拖到二百一十天。
這不僅遠超車企通常四十五到六十天的賬期,也說明在公開的財報之外,可能還壓著些沒浮出水面的債務,長遠看對供應鏈不是啥好事。
還有一個坎,就是品牌往上走太難。比亞迪靠著「物美價廉」快速拿下了中低端市場。但現在體量這麼大,一個市值八千億的巨無霸,光靠中低端產品線肯定撐不起持續發展和利潤增長的野心。往中高端沖,是必須的。
可高端市場早就被國內外老牌巨頭瓜分乾淨了,新來的想分杯羹,難於上青天。這不僅要砸更多錢、冒更大風險搞研發,而且就算拼盡全力,也未必能踩准技術變革的點。
日本車企在氫能源上砸了那麼多錢,市場不認賬,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科研這玩意兒,方向一旦選錯,多少努力都得打水漂。
真正的「汽車恆大」是誰?
繞了一圈回來,魏建軍這聲「恆大」警示,到底是在敲打比亞迪這樣的企業,還是另有所指?把比亞迪和恆大地產的核心特徵放一起比比,差別一目了然。
比亞迪是造車賣車,負債主要為了擴產能、搞研發,手裡有大把現金,還在持續賺錢。
恆大呢,玩的是高槓桿資本運作,死穴是過度依賴融資和玩不下去的商業模式。所以,簡單粗暴地把比亞迪因為負債高就劃成「下一個恆大」,純屬看走了眼。
魏建軍的矛頭,更像是對著那些沒啥核心技術,全靠融資燒錢撐著,產品賣不動,卻想靠資本炒作和講故事來吹泡泡的玩家。這些企業,恐怕才是汽車行業真正的「定時炸彈」。
它們追求的不是百年老店,而是短期內市值暴漲然後套現走人,一旦外頭不給輸血了,或者市場泡沫破了,下場估計跟恆大也差不離。
比亞迪那近六千億的負債,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攻城略地的「軍費」,是中國汽車工業崛起路上,一個領頭羊為了追求規模和技術領先,必須付出的代價。
魏建軍這一嗓子,與其說是唱衰誰,不如說是給整個行業的浮躁風氣潑了盆冷水,提醒大家回歸商業本質:汽車終究是用來開的,不是用來炒的。企業要靠產品和技術賺錢,而不是靠講故事圈錢。
結語
比亞迪這艘巨輪最終將駛向何方,它能不能解開眼下的難題,在規模擴張和風險控制的平衡木上穩穩走下去,續寫中國汽車的傳奇,這得讓時間來回答。
而整個中國汽車江湖,如何在喧囂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重蹈覆轍,真正從「大」變「強」,這場大考,才剛剛開始。
信息來源:
1.《痛陳車圈亂象,長城魏建軍再開炮》金融界2025-05-26 22:19
2.《長城魏建軍:汽車產業的「恆大」已經出現 只不過沒爆而已》新浪財經 2025-05-23 23:11
3.《長城汽車魏建軍炮轟汽車圈「恆大」,比亞迪再現價格戰!汽車股慘遭黑色星期一,A股汽車板塊單日蒸發1000億元,在價格戰和口水戰之下車市何去何從?》2025-05-26 16:50·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