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全球的德國工業,正在以一種超出預測的速度走向下行期。
據外媒報道,德國大眾汽車近日正在同軍火商萊茵金屬等國防公司進行接觸,並表示「願意生產武器和軍事裝備」,萊茵金屬則給出了明確的回應「如果要在德國建立新的坦克工廠,會考慮(合作)。」
根據進一步的消息稱,大眾和萊茵金屬會選定奧斯納布呂克工廠作為改造試點,以重型起重機替代內飾生產線,以此方便焊接坦克車體。雙方達成共識後,很可能未來歐洲的坦克大部分都將來自於大眾汽車。
對大眾而言,從民用轉向軍用,被更多人解讀為「開闢第二增長極」。這一信號的釋放令當地感到恐慌,他們形容這種影響是「難以言喻」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身處汽車行業,我們往往對於汽車企業的動態是敏感的。殊不知,這些只是德國工業企業的冰山一角。打開新世界就會發現,德國整車企業暴露的問題,甚至是最小的。
德國企業集體跌落,牽一髮而動全身
有數據顯示,由於在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中的落後態勢,讓歐洲的汽車銷量從2019年到2024年銳減200萬輛左右,其中德國市場尤其損失慘重。
聚焦汽車業來看,大眾、BBA、保時捷這幾家代表性企業2024年銷量情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利潤方面則多數下滑超過30%。這些企業的表現集體傳遞出同一個事實,那就是曾經靠著「德國製造」標籤橫行世界的德國汽車業,無法再繼續成為德國經濟賴以發展的護身符,而是正在承受來自以電動化為驅動力的中國汽車強勢趕超的壓力。
在經營狀況連續不見好轉的情況下,大多數德國企業無奈之下選擇了最直接的「減負」方式——裁員。
汽車巨頭大眾汽車計劃2030年前將在德國裁員超過3.5萬人,這部分開銷或將加重其未來的成本支出。保時捷也計划到2029年裁撤3900個職位,奧迪則宣佈於2029年在德國裁掉7500個崗位,首批6000人將在2027年完成。賓士選擇在2027年裁減數千人。
值得注意的是,寶馬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裁員計劃,並表示將維持於2024年相同的員工數量,這在市場低潮期顯得難能可貴。但險峻的市場挑戰是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不管是車企,還是德國汽車產業鏈上的任何參與方,都很難在經濟下行期真正做到獨善其身。
據了解,德國供應商的裁員力度,處於整個歐洲市場的震中地帶,他們同樣受到了來自電動汽車的無差別「攻擊」。
德國供應商巨頭蒂森克虜伯日前表示,由於其供應零部件的汽車行業長期低迷,該公司計劃大幅裁員約1800人。西門子也宣布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6000餘人,其中德國本土裁員約2850人,電動汽車充電部門會在2025財年末前全球裁員約450人,原因是自動化業務訂單疲軟導致營收持續下滑。
除此之外,采埃孚於早先宣布未來幾年在德國裁員四分之一,約14000個崗位;大陸集團到2028年將裁員7000多人。包括博世和舍弗勒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裁員計劃,主要面向歐洲市場。
根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德國汽車製造商和汽車供應商裁員總數已達近10萬人。
大範圍的裁員潮下,令德國失業率持續上升,到去年已增至6%。對於每一個普通家庭而言,裁員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因為德國汽車企業在薪資和多重福利制度上都表現的十分「慷慨」,失去這份豐厚的待遇只會讓現實更加雪上加霜。
有外媒曾披露,大眾汽車工廠的保安平均月收入可達到4360歐元左右,約合3.4萬人民幣,普通工人全年收入約為56000歐元,約合44萬人民幣(均為稅前)。而公司的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們平均月薪則超過8000歐元,高層則在百萬歐元以上。
如此大方的工資水平,源於此前德國汽車業在全球市場賺取的高利潤,以中國市場為例,德國汽車每賣出一輛就有兩位數百分點的利潤收入,這是來自德媒披露的數據。
但今時不同往日,從大眾轉而尋求軍用設備的生產和諸多裁員案例就不難看出,重壓之下德企只能尋求多種方式自救,站在中國市場的視角來看,這種感觸更加直觀且清晰。
合作中尋求轉型路徑,中國成德企最後的希望?
最近幾天內的兩個行業事件,重複驗證了德國企業的被動地位。
第一件事是大眾與中國一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一協議旨在通過新車型規劃深入本地化戰略,藉助中國力量提速轉型升級。
根據計劃,從2026年起,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和捷達品牌將在多個細分市場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全新車型,包含10款新能源產品,1款燃油產品,這被視作大眾「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大眾剛剛與上汽集團延長了合資協議至2040年,同樣做好了豐富的產品計劃,預備推向中國市場。包括大眾與小鵬、奧迪與上汽的合作都在不斷加強。
這種多向聯盟的方式,既表現出了大眾在戰術上的急迫感,也意味著對中國市場不敢放棄、不敢輕視的謹慎態度。而大眾在中國市場的反應與行動不是特例,而是德企的群像。
除了大眾之外,近日發生的第二件事就是寶馬與華為終端的合作。根據協議,寶馬在中國深度融合鴻蒙生態,推出包括BMW數字鑰匙、HUAWEI HiCar和MyBMW App在內的數字化服務,基於HarmonyOS NEXT開發多元化智能應用與功能。深度集成的HUAWEI HiCar將於2026年率先搭載在本土生產BMW新世代車型上。
事實上,寶馬的智能化水平在德國車企中的表現處於領先地位,但此次與華為的親密接觸,說明寶馬仍然對中國技術有著嚮往的心態,認識到這是紮根中國的必行之舉。
在中國市場,與華為合作的汽車品牌所生產的車型,正在逐漸搶奪中高端市場的話語權,問界M9已在50萬級豪華SUV市場中升至第一梯隊,尊界信心十足向百萬市場發起挑戰。
這種變化撕開了中國高端豪華市場被德國車企掌控的傳統桎梏,讓豪華的概念有了更多維度的理解。
中國德國商會華北及東北地區執行董事歐陽利文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在汽車行業,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同時,中國企業在電池技術等關鍵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德國短期內彌補這一差距非常困難。
因此,那些還對中國市場心存指望的企業,如果要在變革高潮來臨的前期搶佔賽道,眼下唯有與中國車企和中國的前沿供應商合作,才是最行之有效的一條轉型路徑。「共識」之下,這不得不成為德國企業的默認的共同選擇。
不可否認的是,燃油車時代,德國汽車的確掌握著製造的話語權,所向披靡征戰全球。但新能源時代,中國汽車掌握了智造的話語權,德國工業的長板和優勢不再具有唯一性。
「作為歐洲人,特別是德國人,繼續與我們的中國夥伴進行建設性合作仍然至關重要。」這是歐陽利文給德國車企的建議與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