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試駕東風本田S7真的是壓力山大,前幾天上市大家對東本S7的定價——25.99萬元到30.99萬元——真的是一頓「群嘲」。似乎這次試駕評測內容我但凡表揚下這款車,可能讀者會覺得我被「充了值」。
但是我們今天就來有一說一、實話實說,看看東風本田S7到底值不值這個價。
01
靜態體驗
對於東風本田S7的靜態體驗,之前其實已經在幾次車展上感受過了,這裡我們就挑一些細節來講。
首先,東本S7實車還是足夠有體量感,雖然車長只有4.75米,但是車寬達到了1.93米,軸距也有2930mm。再配上21英寸的輪轂,實車感覺比我前幾天看的另一款S7還要更大些——當然實際是另一款S7會更大。
之所以會覺得東本S7顯大,是因為整車的線條非常的銳利、直來直去,再加上X型大燈設計帶來了足夠的橫向寬度,整個氣勢會更強一些。另外則是整個側面設計還讓人找到了一些UR-V的感覺,尤其是寬厚的D柱設計很有那種五座轎跑SUV的力量感。
這次東本S7的前臉造型採用了X的燈組風格,而廣本P7方面則是用的C型燈組。只是說,X型燈組大燈部分的透明罩面積太大了,不符合當下新能源車設計喜歡縮小大燈的潮流。
還有一個細節是,前面發光的扁平化H標也是本田電動車全新的設計,非常有未來感。可另一方面,這個新H標的原型其實是本田第一款汽車N360的Logo樣式,只是取消了外框。
東本S7的尾燈也是H造型,和CR-V一樣是豎狀燈組,或許是呼應了Honda的首字母。還有就是前後底部保險杠其實不是通常的全黑色,而是有車身同色的飾板,精緻感更好。
打開車門,這裡有一個小小的細節——開門角度達到了90度,非常方便上下車。這個設計點在冠道、UR-V上也出現過。
本田設計師在車門上花了很多功夫,包括電子外後視屏,車門內智能光語系統、後排多功能觸控面板等等。甚至車門板、前IP台上都做了加熱,被稱為環抱式加熱,屬於智能供熱系統的一部分,東本做了一個比喻:這相當於空調吹熱風和有地暖的區別。
前排有一個9.9英寸的遠端屏,非常像鴻蒙智行。同時也提供一個大尺寸HUD、中控屏則是12.8+10.25英寸的組合屏。說實話,屏幕的解析度一般,這種分屏組合的好處是可以適應造型的曲面,但是看上去就是跑馬黑邊。新的系統也有所謂的AI助手、語音體驗也不錯,但就是用起來比較複雜。
空間方面,2930mm的軸距可以帶來誇張的膝部空間,全新設計的後排座椅也非常柔軟,而且高配前後排都有座椅通風加熱,這就很新勢力。而頂配版本採用了五檔可調的光幕設計,還有雙層鍍銀Low-E玻璃。懂行的人都知道這種天窗的技術含量。
然而,副駕駛座椅全系都只有4向調節,這就有些的神奇了。
02
高低配區別
這次東本S7隻推出了兩個版本,開拓者版售價25.99萬元,是兩驅車型,而頂配領航者版售價30.99萬元,四驅車型。
兩者在電池組上都使用的是寧德時代90度電三元鋰電池,兩驅版只有200kW後驅電機,續航里程650公里。而四驅版即便多加了一個150kW前電機,續航里程也僅僅縮減了30公里,也能夠達到620公里,相當不錯。
配置方面,東本S7將標配主副駕駛的膝部氣囊、以及前排中間氣囊,一共11個氣囊。同時在Honda SENSING 360+配置上也完全一樣,可以提供所謂的「高速領航輔助」,但也就是多了變道超車和入匝道輔助。
另外娛樂座艙和大屏的配置也都保持一致,座艙晶元為8155P,不是目前豪華電動車主流的8295P。
兩驅車型只有19英寸輪轂、沒有全車座椅通風、沒有智能供暖系統,沒有麂皮內飾,也沒有電子外後視鏡和BOSE音響。另外底盤配置上差了一個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
但是如果你覺得頂配四驅太貴,還有兩個選裝包方案,9000元極速選裝包提供電子外後視鏡、流媒體後視鏡和21英寸輪轂;另一個19000元的舒享選裝包額外增加了ADS自適應減震系統、16揚聲器BOSE音響、調光天幕,以及前排多了兩個Type-C介面。
03
動態試駕
這次東本S7採用的是本田技研中國為中國市場開發的本田雲馳純電W架構,同時也是本田體系內十分罕見的主後驅平台。底盤採用前雙叉臂+後五連桿懸架,還有大尺寸的塔頂橫向穩定桿。另外,新車還使用了前後平衡的50:50車身配重比,東本說這也是本田內部繼S2000之後唯一一款50:50配重車型。
由於全系標配90度電,所以頂配車身重量提升到2.3噸以上。好在這次雙電機版提供了350kW、770N·m的性能輸出,在加速表現上也能達到4.6秒破百,算是國內最快本田車了。
為了應對這麼強的動力輸出和車重,本田也專門對後輪距加寬了32mm,265的寬胎也比本田過往車型增加了30mm,成為同級別使用的胎面最寬的電動車。
值得一提的是,東本S7的四驅版和兩驅版其實在駕駛模式上也是有區別的。當用戶激活FoD模式後(也就是需要認證賬號登錄),兩驅版還會出現S疾馳模式,而四驅版有R超享受模式,其餘的Z優選模式和E輕鬆模式、X冰雪模式則兩車都有。
說人話就是:運動模式、舒適模式和節能模式,外加一個個性化定義和冰雪脫困。
不同的模式之間其實有動力輸出、轉向手感、底盤風格的不同組合,同時還有空調、音效的組合。至於動能回收,和本田混動車型一樣,是使用方向盤背後的加減檔撥片來調整,六檔可調,體驗還是很順滑。
動力輸出上,四驅版本在優選模式下其實整個動力是非常柔和的,也比較線性,油門開度和加速感完全成正比,沒有任何突兀的感覺,踩到中後段也不會覺得乏力。而輕鬆模式的動力顯然就被壓制了很多,適合城市跟車,不會出現風琴腳的現象。
同時在剎車腳感上,兩個模式都會偏軟一些,前段基本上剎車感不明顯,這樣應該是為了防止剎車點頭,控制平穩性。
而R超享模式就很「熱血中二」了,首先是車內氛圍會變化一下,有非常漫畫感的「運動音效」,而且會一直響,個人覺得略微有點浮誇了。然後動力輸出會有更明顯的變化,稍微一踩就有,多踩一點就會有強烈的推背感,這個還是很「本田熱血」風格的。
轉向手感上,東本S7的優選模式算是比較適中,低速會偏輕一些,而輕鬆模式就過於輕了。如果你喜歡開運動風格的車型,那麼直接在專屬模式中把轉向手感調整為「超享」會好不少。
底盤方面,東本S7的底盤放到25萬元價位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問題,前提是這個價格需要標配一下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據說這套ADS和謳歌MDX上的一樣,成本非常高,而且相比於一般的連續可變阻尼減震器,本田這套的響應時間控制在了千分之二秒、也就是2毫秒,而其它ADS一般是10毫秒響應時間。
東本S7的底盤可以概括為,厚實、有質感,碾過坑窪路面會有很好的柔和感,但是又保持了韌勁,路面衝擊完全不會覺得生硬,對後軸的拋跳控制應該也是純電車裡面相當出色得一款。
在不同減震模式下,優選模式是比較平衡的,柔中帶韌;而輕鬆模式的柔和感會更強一些,路面的隔離感更強,但是遇到起伏路面會有一些拋離感;至於超享模式則會保留更多的路感,對底盤的支撐也會更明顯。
可以說一句的是,東本S7的底盤其實對側傾控制得相當不錯,沒有同樣尺寸的國產新勢力那種過於鬆軟的情況,不會說轉彎時車輛就迅速傾向一邊。S7的側傾線性控制還是很得體,明顯感覺到本田技研中國有很細緻的調校。
當然,比較遺憾的是,這次試駕完全是城市代步的場景,沒有太多的極限體驗,比如沒有體驗到過減速帶或者高速過彎的表現,但是我相信這些場景應該會是S7的優勢項目。
04
駕仕總結
整體體驗下來,東本S7其實放到中型SUV市場,如果我們蒙住價格,整個產品力還是很均衡的,包括空間、操控、造型設計、安全配置都基本沒有明顯短板。
尤其是在整個操控上,也延續了本田一貫的偏運動駕控的感覺,同時作為中國市場專屬產品,又能夠滿足中國消費者對舒適駕乘的品質要求。更不要說在安全性、工程驗證上都是做得足夠充分,不是新勢力那些先把車造出來再OTA的。
相比於廣豐那邊直接換殼埃安V,東本S7至少是本田技研中國這邊完全為中國市場專屬打造的純電車型,不管是空間尺寸、雙電機性能、續航性能、底盤結構都已經是看齊新勢力的,也完全不是那種湊活的油改電。
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主要是智能化體驗雖然有進步,但是顯然還不夠,大屏和操作UI都還是早兩年的水平。還有智駕也就是L2+的水平,沒有真正達到高階智駕的程度。
最後就是東風本田S7這個價格,確實貴了,如果能夠完全對標阿維塔07、極氪7X這種,可能沒有激光雷達再便宜點,起步價22萬左右,社交媒體上也不會這麼喧囂。
或許現實會讓本田方面知道,在中國新能源車市場,要想上桌,不虧錢賣車是不行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