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跟雷軍比營銷……」,這是數年前,雷軍還主戰手機行業時,劉強東說的一段話,放在當下,這句話的含金量依然高漲。
而另一句話彷彿更貼合當下的小米,那就是「雷軍造車,全是朋友……」
小米SU7剛上市之際,很多人對於21.59萬元起的價格並不看好,有人甚至調侃,19.9萬甚至更低的價格。
然而短短几天的10萬大定,讓不少人閉上了嘴。
但依然有人認為10萬大定已經是上限,後續一定會讓小米打臉。然而小米卻在2024年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全年交付量超過13.5萬台。
進入2025年,小米汽車的勢頭依然強勁。
1月,小米SU7銷量22897,在新勢力車型中斷崖式領先第二名。
排名第二的是小鵬MONA M03,1月銷量15225輛;
排名第三的是理想L6,銷量13990輛;
問界M9以12483輛的銷量,排在第四。
小米汽車作為一個新手,為何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呢?
前面提到了一句話,「雷軍造車,全是朋友」。
第一,跟行業前輩做朋友。
在2023年底,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的前一天,雷軍在微博發文表示,「我們深知汽車工業之複雜,我們深知開拓之不易,向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先行者致敬!誠摯向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為和寧德時代等公司致敬!」
這一條微博,雷軍編輯了數次。
起初是致敬「致敬中國新能源汽車先行者們,感謝你們的付出與努力!」,後來直接點名致敬汽車行業前輩。
當天晚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標建築上,小米汽車特別通過燈光秀向各大車企進行隆重致敬。
之後雷軍也連發五條微博,分別向華為、比亞迪、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致敬。
之後,包括比亞迪、蔚來、小鵬汽車在內的車企等紛紛做出回應。
這還只是一個汽車技術發布會,就已經「搞」的全網皆知。
而轉過年來,也就是2024年的3月28日,包括比亞迪、長城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多家新能源車企在官方賬號發文,歡迎小米汽車入場。
那一天,幾乎所有的汽車車企都動了,集體歡迎小米的加入。不過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罷,這些「朋友」算是沒白交。
2024年上半年,在汽車行業熱搜品牌榜中,小米汽車以351次的上榜次數拿下第一。
此外,在汽車行業十大熱搜事件中,小米汽車發布會以95次的上榜次數排在第一位。
雷軍的個人影響力以及這些朋友們的影響力吸引了大量的公眾關注,為小米SU7聚集了足夠多的的人氣,就連身在海外的賈躍亭也不得不嘆服雷軍的營銷能力。
第二,與海外巨頭交朋友。
小米汽車的發布會其實跟小米手機差不多,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把友商、把海外巨頭們拎出來。
特斯拉算一個。
比配置;
比價格;
甚至比防晒……
然而至今特斯拉也沒有說小米一個「不」字,我想除了格局以外,另一個點就是雷軍也會夸特斯拉這個海外巨頭。
在2024北京車展上,雷軍現場表示,特斯拉真的是很厲害的標杆,特斯拉的主要技術賽道小米全部要跟蹤學習。
在2024年4月份的一場直播中,雷軍更是說道,十多年前我去矽谷拜訪過馬斯克,我也是首批特斯拉的車主。我認為特斯拉是汽車史上劃時代的偉大公司,馬斯克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企業家。
而在2月15日,雷軍再次提到了特斯拉。
「性能比肩保時捷、科技緊追特斯拉、豪華媲美B BA……」
發文的起因。
2月14日,小米汽車宣布其SU7 Ultra以2分09秒944的成績刷新上海國際賽車場量產車圈速紀錄,超越保時捷Taycan Turbo GT此前保持的2分11秒95紀錄。
保時捷中國官方微博隨後轉發該消息並寫道:「恭喜小米汽車新圈速。此刻,點贊中國製造,也致敬所有心懷夢想的挑戰者和探索者。」
這一互動單日超過2億閱讀。
面對保時捷的公開祝賀,小米集團CEO雷軍迅速回應稱「保時捷是世界大廠,有格局」,並在微博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超越了保時捷,在我心裡,保時捷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車,是我們學習的標杆。」
又一個行業「朋友」……
其實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日子不好過,小米汽車可以說是「難辭其咎」,但即便如此,保時捷依然大度的表示祝賀。
第三,把消費者當朋友。
開直播與大眾談論汽車價格;
發布會上,大到汽車底盤,小到手機支架。雖然引起了不少的爭議,但是最後的結論卻是,「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
之後親自交付首批車主……
汽車行業的直播熱,老闆IP下場,大多歸結於雷軍的現身說法。
那一年的小米汽車,甚至給許多人造成了一種感覺,「這車可是雷軍為我造的,我肯定要買!」
2月14日,雷軍在2025北京海淀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演講時透露,小米利用9個月時間交付了超過13.5萬輛車。如果今天訂車,依然要排大概六七個月的時間。
那些「擔心」小米汽車後勁不足的人,可以放心了。
不過,小米汽車接下來依然會面臨很多問題。
產能和交付壓力一直都存在,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車累計收穫訂單超 26 萬,交了差不多一半,剩下13萬訂單加上今年的訂單,估計累計超過40萬應該問題不大。
以小米汽車目前的交付能力,估計還要當一陣子的「欠車王」。
產能緩解之後,就是接下來的競爭。
新老勢力,海外巨頭,小米汽車已經漸漸走出新手村,當有了一定的銷量以後,外面的「朋友」一定會將其視為競爭對手。
皆是會有更多的同價、同類型的競品直接對標小米SU7。
再有一個就是小米汽車現在的車型過於單一,如果後續的車型市場反響不及預期,那麼一定會影響小米汽車的品牌形象。
還有一個虧損。
小米集團2024年Q3業績顯示,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凈虧損15億元。
不過隨著交付量的增加,小米汽車虧損一定會收窄,也就是形成規模效應後,成本會被攤薄。
很多人認為小米造車不行,目前來看是有點看走眼了。
也有很多人說,小米汽車一定會成為頭部。
這個目前來看,也不好說。
汽車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大家不妨查閱一下資料。
豐田汽車,成立於1937年;
大眾汽車,成立於1937年;
現代汽車,成立於1967年;
本田汽車,成立於1948年;
福特汽車,成立於1903年;
寶馬汽車,成立於1916年……
這些傳統車企都是經過數十年甚至百年的發展,建立了成熟的研發體系、供應鏈網路和生產流程。
就拿比亞迪來講,它通過垂直整合供應鏈實現了成本控制和規模化生產,耗時十餘年才達到年銷百萬輛的規模。
汽車是一個大件,消費者對於傳統品牌的信任遠超乎很多人的預料,而小米汽車作為新興品牌需要快速建立口碑。
用直播、用老闆IP等等……說得直白一些,吸引了一批人,但已知車主包括觀望的消費者,對於新興品牌信任上的也一定是脆弱的。
就怕不出事,出事就會被無限放大、無限懷疑。
瞎總結一下。
小米汽車當前的核心困境在於如何在高速擴張中解決產能瓶頸同時,抵禦市場競爭、加速包括高階智駕等技術落地,這一塊已經從原來的「加分項」,演變成了「標配項」,再次就是實現財務健康。
解決了這些問題,就能在當下的汽車市場上站穩腳跟。
解決不了,那就只會淪落至「高開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