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創新葯「成都軍團」在國際市場的亮眼表現,引起了各方關注——
成都恩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恩沐生物」)和跨國葯企葛蘭素史克公司(gsk)達成管線合作協議,交易潛在價值最高可達8.5億美元。在此之前,科倫博泰、百利天恆、康諾亞相繼三次創下中國adc藥物出海授權交易新紀錄,授權交易金額達到213.88億美元。
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要素高度聚集,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競逐這一未來賽道,成都具有哪些優勢?何種因素促成了「大單」的達成?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資料圖
即使成功率只有1%
成都創新葯「殺出重圍」走向海外
海外廣闊的醫藥市場,吸引著中國生物醫藥企業走出國門,競相在世界各地「開疆拓土」。一系列數據表明,來自成都的葯企正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近日,葛蘭素史克(gsk)發布公告稱與恩沐生物達成協議,將以3億美元的預付款從恩沐生物收購cmg1a46,這是一種臨床階段靶向cd3/cd19/cd20三抗藥物。此外,恩沐生物還將有資格獲得額外總計5.5億美元的基於成功的開發和商業里程碑的付款,因此交易潛在價值最高可達8.5億美元。
根據協議,gsk計劃開發和商業化cmg1a46,重點是b細胞驅動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和狼瘡性腎炎(ln),並有可能擴展到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為何把手上的「香餑餑」賣掉?恩沐生物首席執行官周楨昊對此表示:「我們對cmg1a46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生活的潛力感到興奮,並感謝gsk加速實現這一願景。該協議進一步驗證了我們專有的t細胞接合器平台,我們渴望繼續開發新型多特異性抗體療法。」
▲圖據恩沐生物
加速科研進程和商業轉化,正是創新葯「出海」的重要動因。作為中國西部生物醫藥產業重鎮,成都正在成為國際醫藥巨頭「掃貨」的熱土。
10月16日,成都百裕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百裕製藥」)與製藥巨頭諾華就一款小分子抗腫瘤藥物簽訂獨家許可協議。根據協議,百裕製藥將收到7000萬美元首付款,以及可達11億美元的開發、註冊及商業化等各類里程碑付款和相應特許使用費,諾華將獲得該款小分子創新葯的全球獨家開發及商業化權利。
此外,據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生態圈聯盟統計,近年來,科倫博泰、百利天恆、康諾亞相繼三次創下中國adc藥物出海授權交易新紀錄,授權交易金額達到213.88億美元。
一直以來,創新葯都被視為「九死一生」的行業:投入10億美元,花費10年時間,而成功率只有1%。在如此挑戰之下,成都葯企憑藉哪些因素「殺出重圍」?
園區承載力不斷增強:
成都已建成一批優勢產業園區
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成都造」創新葯刷新國內單品種藥物出海授權交易紀錄,成為成都外貿出口產品中的一大亮點。近期湧現的相關案例,更加佐證了這一點。
「這與各方面的合力有關,比如政府的重視、平台的支持、技術與人才的儲備等等。」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生態圈聯盟理事長蒲旭峰認為,創新葯最大的特點就是投入大、周期長,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非常需要外力的支持,其中專業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是重要方面。
成都市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要堅持將創新作為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園區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產業化全鏈條服務,打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全力促進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在生物醫藥領域,成都已建成一批要素集聚度高、服務集成能力強、特色優勢明顯的產業園區。
▲成都醫學城 資料圖
在最近召開的2024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正式對外發布《2024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2023中國生物醫藥園區競爭力排行榜」也同步揭曉。其中,在園區綜合競爭力排名中,成都高新區排名第三,與北京中關村、蘇州工業園位列第一方陣。
具體來看,成都的幾大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各具優勢,協同發展: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規劃面積約44平方公里,聚焦現代生物技術葯、創新型化學製劑等五大領域,加快構建全球生物醫藥供應鏈服務中心等產業高地;
成都醫學城聚焦生物葯、創新化葯等領域,打造現代化醫藥製造高地、智能製造示範區;
成都未來醫學城位於成都東部新區,聚焦基因檢測、醫療機器人等細分賽道,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生命健康領域科創平台……
高能級創新平台助力:
擁有國家級創新平台40餘個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高能級創新平台策源功能日益凸顯。據了解,當前成渝兩地正聚焦8個領域,攜手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其中就包括協同開展藥物臨床試驗、創新葯研發,共同做大國家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蒲旭峰介紹,近年來,成渝地區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創新平檯布局,提升存量創新平台能級,構建起覆蓋藥物發現、藥效、安評、中試工藝研究、臨床驗證等新葯研發全鏈條全過程的高能級創新平台集群。其中,成都擁有國家級創新平台40餘個,齊全度名列全國前茅。
單獨來看,這些創新平台在業內也都屬於頂尖。如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區第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也是國內第一家從事del技術開發和應用的公司,擁有全球已知最大的dna編碼小分子實體化合物庫,與多家國際著名製藥公司、生物技術公司、化學公司、基金會以及科研機構等建立了合作關係。
2022年,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落戶成都,該中心聚焦整合優質資源,推動相關技術產品的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2023年3月,首期規模達10億元的精準醫學產業創新基金在成都啟動,將全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精準醫學產業創新發展。
▲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 資料圖
此外,在基金方面,今年8月,成都蓉創先導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正式簽約設立。基金規模20億元人民幣,是中西部地區第一隻依託上市鏈主企業和地方國資組建的醫藥併購基金,主要圍繞大健康產業生態圈進行控股投資或併購投資,助力成都市「創新葯」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推動成都市大健康產業生態圈做大、做優、做強。
同時,蒲旭峰認為,成都地區的醫療機構臨床賦能效果也日益明顯。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連續14年位居中國醫院綜合實力排名第2位、科研實力第1位,且在全國gcp機構藥物臨床試驗量值總榜中排名第一。
政策支持聯盟聚力:
推動產業建圈強鏈
在長城戰略諮詢近日發布的《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4》中,共有4家來自成都的生物醫藥企業:齊碳科技、邁科康生物、威斯津生物、賾靈生物,顯示出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的強勁發展勢頭。
同時,第十批國采涉及的藥品目錄近日官宣,來自成都的科倫葯業、倍特葯業、匯宇海玥醫藥、苑東生物、普什製藥、欣捷高新、四川美大康佳樂葯業等多家企業的數個品種入圍,如科倫葯業21個過評品種在列,倍特葯業則有18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資料圖
這些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均是成都生物醫藥企業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例如,《成都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徵求意見稿)》正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建議。其中,在支持創新葯發展方面,對於1類創新葯,完成臨床前研究、Ⅰ期臨床試驗、Ⅱ期臨床試驗、Ⅲ期臨床試驗的,按相應階段研發投入的20%分別給予最高300萬元、300萬元、500萬元、700萬元獎勵,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程序並首次取得藥品註冊證的再給予200萬元獎勵,單個企業每年最高獎勵1億元。
同時,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生態圈聯盟(以下簡稱「聯盟」)作為集群發展的促進組織,會員單位包括科倫葯業、康弘葯業、倍特葯業、苑東生物等生物醫藥企業418家,四川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重點高校院所6個,醫療機構47家,以及相關金融機構、行業組織等。據了解,聯盟已為30餘家企業提供金融對接及紓困服務,促成貸款授信、股權融資、上市輔導等金融業務近20筆,並開展12345產業建圈強鏈「蓉易見」系列活動等20餘場,推動形成區域內緊密的產業鏈合作關係,提高產業協同性和整體競爭力。
作為當今世界創新最為活躍、成長最為快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生物醫藥產業存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也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持續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成都正朝著萬億級生物醫藥產業目標加速邁進。
紅星新聞記者 王俊峰
編輯 於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