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成
就在國內造車新勢力接連出現停產、裁員風波的當下,理想汽車交出了一份堪稱炸裂的成績單:營收破千億,凈利潤破百億。這份財報一經面世,直接引爆了全球資本圈,理想美股市值一夜之間漲了500億。
毫無疑問,理想是整個2023年表現最好的造車新勢力。它賣出去的車最多,單價貴,同時還有很高的利潤率。它的現金流也很好,賬上趴著1000多億人民幣的現金,現在的市值為490億美元,比蔚來和小鵬加起來還高很多。
耀眼的成績之下,一向摳門的理想大方發出了年終獎紅包,有員工領到8個月工資。
01
百億利潤,從何而來?
越高端的產品利潤越高,汽車行業也不例外。
自理想ONE問世,價格定位就落在了30萬元以上市場,主打的就是一個高端局。
曾經最火的新勢力三位選手中,大家最不看好的就是理想,覺得它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許多人說增程式車型毫無技術可言;冰箱、沙發、大彩電,隨便一個車企都能做。
儘管當時充滿爭議聲,但理想ONE還是「出乎意料」地成功了,之後的L7、L8、L9三款車也延續了這種成功。
增程式減少了車主的里程焦慮,「冰箱、沙發、大彩電」滿足了消費者需求,只能說李想很懂人心。
如今,理想已經坐上了頭牌座椅,蔚來和小鵬還都是半死不活的狀態。
在李想這樣一位超級棒的產品經理的領導下,理想汽車在2023年交出了完美答卷。
根據理想的財報可以看出,2022年,它交付了13萬輛車,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差不多翻了三倍,全年交付達到了37萬輛。
按季度來看,2023年理想四個季度分別交付新車5.2萬輛、8.6萬輛、10.5輛和13.1萬輛。
銷量越來越高,交付越來越快。
這裡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點——供應鏈。
對於部分車企而言,每個月能賣多少輛車,其實取決於能生產多少。曾經的蔚來、問界,都發生過訂單來了,但交不了車的情況。而理想在這塊做得還不錯。
負責交付的理想汽車副總裁鄒良軍稱,「理想的平均交付周期不到7天。理想以「天」為單位看庫存,要求客戶下5000塊錢定金之後,從常州工廠把一台車運出去平均運輸天數是 3-4 天,剩下1-2天要完成所有交付工作。
鄒良軍表示,2023年12月,公司銷售了5萬台車,大概就是0.2、0.3的渠道庫存係數,效率是寶馬、賓士的數倍。
銷量節節攀升之下,理想的門店也在以一天一家的速度在狂飆。截至第四季度末,理想汽車在全國已有467家零售中心,覆蓋140個城市。
鄒良軍稱:「理想汽車未來將加大布局一線和二線城市,覆蓋三線城市,到2024年底,差不多190多個地級市都會有直營門店。今年底的目標是開到800家,平均一天新開一家店。」
與此同時,在交付量大幅增長的同時,理想汽車的毛利率也在同步增長。
數據顯示,理想汽車2023年季度毛利率持續提升,四個季度分別為20.4%、21.8%、22.0%、23.5%;2023年全年毛利率達到22.2%。
這麼說吧,從交付量上看,去年理想汽車為比亞迪的1/8,但利潤上比亞迪僅比理想汽車高出3倍,足見理想的單車利潤有多高。
翻開理想汽車過去五年的財報,2018年~2022年,凈虧損累計超過64.5億元。在登陸美股市場兩年後,2022年理想汽車營收還不足500億元,凈虧損超過20億元。
而現在,一年直接把過去五年虧損的錢,全都賺回來了,而且還大賺特賺。
值得一提的是,從2023年四季度開始,為了提前開始產品的更新過渡,理想開始了降價優惠。
令人意外的是,單車價格雖然降了,但理想的毛利率卻依然在增長,這足以看出這家公司對供應鏈採購價格把控,也充分說明了汽車行業規模效應的重要性。
除了產品層面的技術路線和成本優勢外,理想汽車賣得好,也離不開李想本人的營銷。
李想本人經常在社交平台上語出驚人,間接為公司賺來了流量,而且他對銷售的服務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去年有很多空姐轉行做了理想汽車銷售。
現在,理想的新車MEGA即將上市,如果你近期看到很多有關MEGA的信息,或者李想又爆出驚人言論,那恐怕又是造勢了。
02
2023年的兩場戰役
去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極度內卷的一年,大家紛紛打起了價格戰,隨之而來的是卷產品、卷技術、卷產業鏈上下游。在整個行業內卷之下,理想汽車也無法置身事外。
在2023年期間,理想重點打了兩場戰役。第一場是整個汽車圈的價格戰。
比起主動出擊,率先降價的特斯拉,理想一開始並不願意摻和這場戰役。
去年3月那波掀桌子式的價格戰中,理想第一個跳出來拒絕,推出了保價政策,承諾不降價。隨後,騰勢、零跑、哪吒、領克都跟進了,異口同聲拒絕價格戰,大家默契的組成了「保價聯盟」。
但在中國的汽車生態里,大家都在拼價格的時候,你不降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區別在於誰的降幅更小,成本能壓得更低。
所以抵抗沒持續多久,「保價聯盟」就瓦解了。從去年8月開始,理想的各地門店推出各種形式的優惠,幅度在1.5萬元到2萬元不等。年底時,理想L系列車型的實際購車優惠在2萬元左右。
第二場則是與華為的正面肉搏。在華為光環的加持下,問界對理想發起了直接挑戰,雙方差距持續縮小。
今年1月,憑藉單月32973輛的交付成績,問界力壓理想汽車奪得新勢力交付榜單第一名的桂冠,展現出了強勁的交付實力。這是問界首次成為中國市場新勢力品牌的月銷量冠軍,同時也是問界單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萬輛大關。
面對問界1月交出的這份交付成績單,余承東在自嘲道,「我們對智選車受歡迎程度的預估不足保守了,『余大嘴』變成『余小嘴』了」。
此外,上市七天便拿到3萬輛訂單的問界M9,對標車型是理想L9,在這個月底將開始交付。換句話說,華為將在產品矩陣上和理想展開全面競爭。
面對勢頭強勁的對手,理想汽車也很難做到無動於衷。
其實,早在去年6月,李想就曾在微博發文提到問界,「2022年三季度,問界M7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麼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
李想坦言,「華為的超強能力直接讓理想ONE的銷售崩盤、提前停產,一個季度就虧損了十幾億,團隊都被打殘了,我根本就睡不著覺,我們能力實在太差,面對人家很基礎的出招就崩潰了,更造成大量奮鬥在一線的產品專家離職」。
李想還表示,在2022年9月底的雁棲湖戰略會上達成一個重要的共識,全面學習華為,學習最先進的企業。
對於華為,不管李想是真想學習還是假意謙虛,雙方下起手來卻是絲毫不留情。
2023年12月一輛理想L7在廣東省清遠市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在高速上追尾大貨車,事故造成小汽車駕駛員及一名乘客死亡,另一名乘客受傷。隨後在問界M9的發布會上,余承東就專門展示了M9被大貨車擠壓的碰撞測試視頻,稱A柱、B柱、C柱、D柱都沒有變形的情況。這一幕也被認為是在「內涵」理想。
對此,李想也是毫不客氣的回懟。2月20日,李想在復盤2023年做的不好的地方時直言:「做不到某些品牌的車,180時速追尾大貨車,可以把貨車撞到木星軌道上去,自車駕駛員毫髮無損。」這一言論被外界不少人認為是在回擊問界。
有網友在李想的這條微博下方留言稱,「作為知名公司創始人,作為網紅型公眾人物,這樣陰陽怪氣的發言真的好嗎」。
也有網友表示,「大貨車的事,不管是不是理想的責任,都不應該這麼拿來調侃」。還有一條點贊數破2000的留言稱,「總結,被問界打急了」。
對於2024年,李想定下了80萬輛的目標,放話要超越賓士寶馬,實現中國市場豪華品牌銷量第一的目標。
而據多位知情人士透漏,問界2024年的全年銷量目標為60萬輛,比理想少了20萬輛。隨著雙方的產品線越來越重合,免不了一番激烈廝殺。有華為這個對手在一旁虎視眈眈,理想汽車想要完成全年80萬的目標,壓力可想而知。
「應當注意到,中國汽車企業的數量仍過多,價格戰在持續。」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直言,「只有少數車企能憑藉過硬的經營和技術實力脫穎而出。」
03
結尾
今年開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真的是太精彩了,比亞迪秦先殺價到7.98,再是仰望發布售價168萬的跑車。
26日坦克 700 Hi4-T上市、 緊接著全新極氪001,理想馬上發布MEGA,小米SU7……
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新能源車企要發布106款新車。
而就在剛剛,蘋果公司宣布了一個震驚業界的決定:
放棄了長達十年的造車夢想,轉而全力投入到生成式人工智慧(AI)的研發中。
啟動了10年,涉及2000人的員工,突然就放棄了。
如果非得有一個原因,那一定是全球新能源汽車被中國企業卷怕了,蘋果覺得自己並沒有很大的優勢。
而小米汽車在這個時間點殺進來,真的是太難了。
新能源汽車這場大戰,真的很精彩。
從十幾年前的電池補貼開啟,籌划了一個跨時代的戰略大布局,目前這場局正到了高潮的部分,鹿死誰手未可知。
但毋庸置疑的是,汽車這個大賽道,一定會被我國這些卷王給啃下來,全球市場也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