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則「貨拉拉回應造車」的消息,衝上了熱搜榜!
這件事還要從貨拉拉赴港上市說起,日前,貨拉拉赴港遞交了上市申請,上市主體名稱為「拉拉科技」(英文名:lalatech)。於是,在招股書中,貨拉拉回應造車的傳聞也被迅速傳播開來。
首先,我們來看看招股書的內容,在2020年至2022年間,貨拉拉分別實現5.29億美元、8.45億美元以及10.36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39.9%。近三年里,貨拉拉營業收入呈遞增趨勢,而且,2022年貨拉拉首次實現了盈利,年內利潤為0.53億美元。可見,貨拉拉上市似乎是大勢所趨。
對於,造車方面的信息。在招股書中,貨拉拉明確指出,公司正利用從現有車輛租售服務經營取得的知識及專門知識開拓新商機,如電動商用車的研發。
不難理解,貨拉拉真的要入局造車了,不過,不是從乘用車入手,而是從自己熟悉的電動商用車領域。看到這,不少新勢力車企應該可以鬆一口氣了,畢竟少一個競爭者就少一份壓力。
還記得關於貨拉拉造車的傳聞,在2021年就傳出來了,當時,小米、華為、360等科技公司也都爭相要進軍汽車行業。如今,小米已經成為了新的汽車品牌;華為也以供應商的身份入局汽車行業;360則是通過投資哪吒汽車的方式進入汽車行業;現在貨拉拉正式回應造車,也算是跟上大部隊的節奏了。
不過,跟小米、華為這些不同的是,貨拉拉是從電動商用車領域「開刀」。這一細分領域,或許會比乘用車領域要好混有些,畢竟像威馬、恆大這些大企業造車都得頭破血流,苟延殘喘了,貨拉拉要是在這個時候入局,那不等於自討苦吃嗎。
雖說電動商用車領域競爭沒那麼殘酷,但要搞定電動商用車也不見得容易。電動商用車,顧名思義,就是離不開跑長途,想要提升跑長途的效率,那續航和充電效率都至關重要。要知道,現在電動乘用車都還在為續航和補能努力著,可想而知,要攻克續航和充電效率難度有多大。
最後
不管怎麼說,貨拉拉入局造車還是有好處的,可以自產自銷,為自己代言,不擔心賣不出去。對於貨拉拉造車,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