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

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

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

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就跟讀書是一樣的,老師講課,有的孩子一點就通,一聽就懂。而有的孩子,不論老師怎麼講,也還是茫然無知,知識不入腦。

就跟賺錢是一樣的,大家都讀過大學,有的人懂得用知識變現,而有的人死讀書,無法進行知識變現。就註定,前者富有,而後者貧窮。

對於「認知低下」的人,盡量不要叫醒他們。首先,你叫不醒他們;其次,你說太多,別人還會仇視你。

02

有一個故事。

一天,孔子帶著子路外出遊學,中途餓了,就讓子路到前邊的酒家買點吃的。店老闆望著孔子師徒,就問了子路一句,可是聖人門徒?

子路自豪地回答,自己就是聖人門徒。確認了子路的身份,店老闆就說,我有一個問題,如果你能給出正確的答案,那我請你們吃一頓大餐。

子路心想,我飽讀詩書,別說一個問題了,哪怕十個問題,也不在話下,就答應了店老闆的要求。

店老闆寫了一個「真」字,問子路,這是什麼字?子路哈哈大笑,回答,這不就是「真」字嘛,店老闆你可不能出爾反爾。

聽了子路的回答,店老闆生氣了,反駁這不是「真」字,而是「直八」,虧你還說自己是聖人門徒,一看就是欺世盜名之輩。

為此,子路和店老闆就爭吵了起來。孔子走了過去,問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就跟老闆說,這確實是「直八」,子路還是學藝未精啊。

老闆很高興,就請孔子師徒吃了一頓。事後,子路問孔子,老師為什麼要如此回答?孔子說了一句,別人就認定這是「直八」了,你何必跟他認真呢?

03

子路,非要為了「直八」而跟店老闆爭吵。在子路看來,店老闆錯了,而自己才是對的,自己就有責任叫醒認知低下的店老闆。

孔子,並沒有為了「直八」而跟店老闆爭吵,反而認同了店老闆的說法。在孔子看來,別人有別人的看法,自己又何必較真,非要改變別人呢?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主動改變自己,才是神。而主動改變別人,就是神經病。

你認為,地球是圓的,他認為,地球是方的。為了改變他的觀念,你就會跟他吵起來。吵到最後,他直接把你當成了仇人。

如此,又何必呢?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你明知道對方是傻瓜,你還要跟傻瓜爭吵,那你不就比傻瓜更傻瓜了嗎?

別人有別人的觀念,我們有我們的三觀,雙方本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又何必爭吵太多呢?

做個沉默、淡然的人,才是為人處世的真相。


04

《天道》的丁元英說過一段話:

「我現在已經不和別人爭吵了,因為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認知角度上,去思考問題。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說一加一等於三,你只需要笑著對他說,是的,你真厲害!」

在現實生活中,他覺得,一加一等於三,你覺得,一加一等於二,那你就容易跟他吵起來。

可在丁元英看來,他說一加一等於三,那就隨他吧,反正他也就這個認知了。就跟「羊改變不了吃草,狗改變不了吃屎」一樣,何必勸他呢?

我們不妨捫心自問,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因為觀念上的衝突,經常跟別人爭執?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每個人都想改變別人。

父母想要控制孩子,孩子想要擺脫父母的控制,雙方就會鬧矛盾;大學生看不起初中生,初中生也不認同大學生,雙方就會吵起來。

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白天不懂夜的黑。

05

寫到最後

我一直認為,佛陀所說的「智慧不可傳」是有道理的。

想起一個案例。有一個經濟學家,跟一群農民、文盲說「基尼係數」。農民、文盲聽到後,就想到了沙灘的比基尼,還大罵經濟學家思想齷蹉。

這不就是上文談到的「對牛彈琴」嗎?你懂的,別人未必就懂,也未必會認同。既然如此,「直八」就「直八」吧,滿足文盲的虛榮心,也挺好。

正如某乎上的一句名言:

「對既得利益階層來說,動他利益如同動他生命;對很多底層來說,改他觀念如同掘他祖墳——底層的觀念正是上層利益的來源。而試圖說透這一切的,是雙方共同的敵人。」

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