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們每天吃素,為何個個都是肥頭大耳?看看他們的伙食就懂了

漢朝時期開始,佛教傳入中國,在漢明帝的支持下,佛教得到了很快的傳播,並在中國本土逐漸擁有了自己的信眾。

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即使在現代社會,仍然還是有許多人信仰著佛教,並且有一部分人選擇出家為僧。

所以即使走在現代化的街道上,我們偶爾也是會看見一些僧尼。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眾所周知,佛教禁止殺生,所以佛教中人一般都齋戒吃素食,而人們也普遍認為吃素可以保持體型,讓人消瘦。

可是有人發出了疑問,為什麼他平時看到的和尚大多都是肥頭大耳的形象呢?面對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一下和尚平時的飲食,這樣就可以解答大家的疑惑了。

佛教的吃素傳統

現在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文學作品,亦或是是人們平時在寺廟中親眼所見,和尚平時吃的的確都只是豆腐,白菜這樣的素食,從來不會食用葷腥。可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佛教剛剛傳入內地的時候,是沒有吃素這項嚴格的規定的。

早在東漢時期,漢明帝主持朝政,佛教得到了漢明帝的大力支持,在內地廣泛發展。但當時佛教也僅僅是作為眾多的宗教之一,在中原進行傳教。

之所以佛教後來能達到極高的地位,其實和政治是脫不開關係的。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信奉佛教,他與推廣佛教的漢明帝不同,漢明帝只是喜歡佛教的教義,並希望他可以普度眾生,而梁武帝則是三次出家,如果不是朝臣們阻攔他的晚年可能就要在佛寺中度過。

可是就在梁武帝晚年,他發現因為自己信仰佛教,導致民間出現了一些極不好的現象,那就是佛寺泛濫,民眾爭先前後想要成為僧人,從而導致國內出現生產力下降,多有窮苦人家餓殍遍地的慘相。

梁武帝雖然本身信奉佛教,但他本質上還是一個皇帝,民眾不得安居樂業,對於擁有中央集權的皇帝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可是當時民眾因為梁武帝信奉佛教,還給了佛教優厚的待遇,所以不思生產只想去當和尚享福。

就在這時梁武帝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從《楞嚴經》總結出一句感悟:菩薩大慈大悲,不忍食眾生肉。

梁武帝將這條感悟作為對佛教的要求,於是佛寺立刻從一個人們嚮往的享福之地變成了避之不及的地方,普通民眾還好,但那些跟風的富豪官員卻會因為這條只能吃素的法令而苦不堪言。

漸漸的,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瘋狂地想要當和尚,這股風氣壓下去後,中原佛教也一直遵循著這條法令,直到今天。

可是為什麼吃素的和尚們卻會變得肥頭大耳呢?

和尚的飲食生活習慣

吃素減肥,這句曾經被很多人認為是真理的話,如果用現代科學來看待的話,這無疑是一個悖論。

現代科學表示人類發胖的原因並不是攝入過多的肉類,而是因為日常食物中累積的碳水化合物進入人體內後,如果沒有被及時消耗掉的話,就會轉化為脂肪,讓人發胖。

所以讓人變胖的從來都不是所謂的葷腥之物,反而是人們最容易忽視的主食和一些澱粉含量高的蔬菜。

這樣一來,再回過頭去看和尚們的飲食習慣,你就會發現和尚的飲食習慣剛剛好踩中了發胖這一健康誤區。

因為不可以吃肉,所以和尚們就會用土豆、豆腐、青菜這些食物來作為代替,為了吃飽,他們就會更多的攝入一些碳水化合物,比如米飯,乾糧等。

如果是一些生活比較清苦的佛寺,就連蔬菜可能都沒有許多,就只能更多的攝入主食,如此,他們的身體內積累的脂肪也就越來越多了。

其次,在和尚本來就不太健康的飲食習慣下,和尚們的生活習慣更會加速他們的發胖進程。

除了一些以武術而著名的佛寺以外,大多數佛寺對和尚的要求無非就是每日念經打坐。

佛教說「靜修禪心」,一些和尚為了領悟佛經,更會整天整日地盤坐在蒲團之上念誦經文。

可是這樣一來,那些和尚在三餐內攝入的過量碳水,就沒有辦法通過鍛煉釋放出去,久而久之,自然會形成和尚們體內的脂肪,讓和尚們變胖。

也有人會說,確實在他們生活中看到的很多年輕和尚還是比較清瘦的,反而是那些年紀越大的和尚,體型也就會越臃腫。

這是因為在佛寺中,年輕僧人們經常會做一些打掃佛寺、抬水、做飯等工作。而一些年紀大的和尚則是不需要做工,平日里只需要送進念佛即可。

年輕人新陳代謝快,再加上有一定的體力勞動,所以會抵消平日里過多攝入的碳水。

還有一層原因也是老和尚會比年輕和尚的待遇更好,吃的更多,積累的脂肪也更多,所以才會出現年輕和尚比老和尚要清瘦的現象。

這就是為什麼和尚們明明吃素,卻會變得肥頭大耳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