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位於貴州銅仁,為梵天凈土之意,又稱三山谷、九龍山、大佛山、月鏡山等,是西南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山。梵凈山相傳為彌勒菩薩道場。現有護國禪寺、承恩寺、天慶寺、朝天寺、西岩寺、天馬寺等寺廟數百座,明敕封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釋迦殿、彌勒殿建在金頂上,橫跨兩座山峰,懸空兩千多米以上用石橋相連,眺望遠方猶如來到雲端。
梵凈山山門
梵凈山金頂釋迦殿和彌勒殿,石橋架於金刀峽上連通
梵凈山美景
梵凈山美景
一
彌勒佛,吐火羅文音譯,始於梵文,意為慈氏,為婆羅門姓氏,彌勒佛名為阿逸多,意為無能勝,大乘佛教經典常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彌勒佛出生於南天竺國婆羅門家,後隨釋伽牟尼佛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前先行入滅,為一生補處菩薩。佛滅度前曾說,待他滅度56億年後彌勒會下生人間成佛,期間無人成佛。彌勒佛是世尊釋伽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未來佛。
漢傳佛教寺院中,彌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形象是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是為佛教表法教育,意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即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不同於漢地寺廟大肚彌勒形象,真正的彌勒菩薩形象為古印度天冠彌勒或寶冠彌勒佛像。天冠彌勒佛形象一般為善跏趺坐於四方寶座,頭戴五方佛寶冠,配大耳飾,上身著法衣而露小手臂,雙手胸前結說法印。
漢地佛教彌勒佛像
天冠彌勒菩薩像
二
梵凈山開山建彌勒道場大致在南宋時期,傳承以彌勒凈土為主,真正得彌勒道場之名應在明朝,時佛教開始鼎興。
梵凈山佛教開發從唐初已經開始,唐貞觀年間(627~649年)梵凈山北部天慶寺已經建成。宋代乾德三年(967年)在梵凈山西麓建成西岩寺,建炎年間(1127~1130年)在西部山腰建成天池寺(今護國寺)。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在西部半山之薄刀嶺與棉絮嶺交界建山王殿。
明初,梵凈山由於風光神奇佛教興盛,成為僧眾嚮往的梵天凈土,正式得名梵凈山。明朝政府多次敕建梵凈山佛寺廟和推動佛教發展,敕封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西岩寺明嘉靖年間重建,張三丰出遊於此時在石壁鐫刻「山水奇觀」四字。天馬寺位於東麓,為金頂正殿僧尼物質供給處和越冬避寒住所,中途有白雲寺接引,供香客打尖禮佛。
護國寺為四大皇庵之一,梵凈山最大的寺廟,寺產遍及周圍30多里,釋迦殿、彌勒殿建在新金頂的兩座山峰上,左為釋迦殿,右為彌勒殿,中間為金刀峽,天橋橫跨其上連通兩殿,殿後各有一巨石,名為曬經石、說法台。
敕賜碑全名為《敕賜梵凈山重建金頂序碑》,為明萬曆帝賜封建立,位於梵凈山老金頂下,碑高2.9米寬1.5米,碑刻左右飾以騰龍拱護文,上罩彩雲,碑文悉為楷書,計1349字。
梵凈山西麓西岩寺,始建於宋代
梵凈山護國禪師,始建於宋
敕賜碑,萬曆皇帝賜封建立,記錄梵凈山歷史傳說,佛教興衰
三
梵凈山彌勒道場有神奇的自然景觀相印證,在新老金頂附近,常常可以看到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認為佛光和佛影就是彌勒菩薩顯像。從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遠看梵凈山,呈現出三座彌勒像並列的景象。老金頂為彌勒坐像,新金頂為金猴朝拜彌勒像,三座主峰相連則是長達萬米的彌勒卧像。
1986年,梵凈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
201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獲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
梵凈山老金頂彌勒坐像
梵凈山新金頂金猴拜彌勒像
梵凈山三座主峰相連呈現彌勒卧佛像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