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複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有植物3200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物種總數的1/10。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動物種類達2300多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該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鬱氣息。山上多古迹、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峨眉山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峨眉山是成渝潮流新地標。
對於峨眉山名來歷,眾說紛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而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據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杜宇以褒斜(今陝西漢中)為前門,熊耳(今四川青神縣境內)、靈關(今四川雅安蘆山縣西北)為後戶,玉壘(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內)、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為城廓。」晉左思的《蜀都賦》寫道:「引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唐朝《十道志》:「劍南道名山曰峨眉,陸深雲,山周回千里,高八十里。」
但為什麼稱之為「峨眉」。其說不一。一說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說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這種說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峨眉山別稱「牙門山」、「蛾眉山」,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寫道:「南安縣(今四川樂山市境內)西百里,有牙門山。」清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寫道:「亦曰蛾眉山,以其兩山相對,如蛾眉然。」
峨眉武術形成於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傳於巴蜀(西南大部)地域範圍內的武術各流派由於相近的地理環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風格和特徵非常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術」相稱,形成為以峨眉山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術派系——峨眉派。
鍾岳曾將峨眉山佳景概為十景:「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岩疊翠」、「蘿峰晴雲」、「聖積晚鐘」;在新時期,峨眉山亦有新十景,分別為「金頂金佛」、「萬佛朝宗」、「小平情緣」、「清音平湖」、「幽谷靈猴」、「第一山亭」、「摩岩石刻」、「秀甲瀑布」、「迎賓石灘」、「名山起點」,與傳統十景構成了峨眉山作為天下名山的整體風采。
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除了佛法的宣揚,佛徒信眾的禮拜,歷來與名人學士、墨客騷人的詠贊、記述和傳播有著密切關係。詩人李白、蘇東坡留下不少讚美峨眉山的詩篇。在二峨山(古綏山)下不遠處的沙灣鎮,有現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寫下了不少峨眉的詩篇,堪稱峨眉詩人,曾書寫「天下名山」題名。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而到了北京不去長城就等於沒有去北京。",而「到了四川不去峨眉山就等於沒去四川。"峨眉山被譽為「天下第一秀」,峨眉山平疇突起,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巍峨、秀麗、古老、神奇。巍峨的峨眉山高出五嶽,山勢,雄偉,景色非常秀麗。山上,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如果你登上金頂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一定會令你心曠神怡。不過秋天是去峨眉的大好時機,因為這時紅葉滿山的景象定會讓你流連忘返,真可謂應了大詩人賈島的話: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擺渡島航,風景導航,你我一起看世界。
註:以上部分文章內容圖片來源於互聯網,如果無意中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會儘快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