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頂禪師傳奇的一生

唐天台山國清寺釋灌頂


釋灌頂字法雲,俗姓吳,祖籍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自其祖父一輩起,避難移居東甌(今浙江永嘉縣南),從此定居該地,即現在之臨海章安(即今之浙江臨海)。幼年時父親就亡故了,由其母親哺育、撫養。剛出生二個月時,就游視著東西,笑而欲說,卻不知他說什麼。母親在夜裡稱呼佛法僧的名號,他就牙牙學舌,音句清晰,大家全感到很是詫異。就把此事告知攝靜寺慧拯法師,法師聞而嘆道:「此子非凡。」以即「非凡」為字。七歲時便投拜慧拯,成為其弟子。他學習勤奮,玄學儒學的典籍都讀,才華出眾,在家鄉已稍有名氣。二十歲時受具足戒,對佛教十分愛好。自從慧拯法師謝世之後,往天台參學,修習禪定,堅持不懈。

陳至德元年(公元五八三年)隨智顗禪師出居光宅寺,教習教觀,頻頻得到智顗禪師之印可。陳滅亡後,隨智顗禪師四處遊學、弘法,各地名勝,無不涉足,四方大德,多曾參謁。後來到荊州玉泉寺,傳法游化,跡遍西楚。隋開皇十一年(公元五九一年)晉王楊廣鎮守揚州,陪同智者大師止住於禪眾寺,是智顗門下一員法上將。後來又隨智顗到了天台山,輔助智顗弘法、講經。晚年居稱心精舍,講說《法華經》,剖析精密,有過先賢,四方學者雲集。其時有一位吉藏法師,於興皇出家,後在嘉祥寺大弘佛法,獨步浙東,對於天台教觀甚表推崇,遂遣散門人,前往天台研習《法華》,並發願弘揚演說此經。

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師患病期間,灌頂侍候左右,親伺湯藥,無微不至。智者入滅後,親承遺旨,哀泣跪受遺書遺物,後轉予晉王。晉王五體投地,悲泣頂受,事遵賓見之禮,情敦有如法親。後晉王派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送灌頂回山,為智者設千僧齋,建造國清寺,亦即晉代曇光、道猷之故址。前峰佛隴寺號修禪。在陳朝時,智者來到天台,此地稱「丹邱」,地勢平正,視野廣闊。於是在隴南整地植樹,準備在此建立道場,但心愿未了即入滅西歸了。晉王遵照智顗之遺囑,在此地建起了國清寺。

隋仁壽元年(公元六○一年)晉王繼承皇位,經萬里川途的跋涉來到國清寺,四海同慶。灌頂以晉王登位及山寺建成二事入朝參賀,蒙煬帝親自接見,慰問頻頻,禮遇有加,灌頂應酬接對,言談舉止,落落大方,甚得煬帝之讚賞。事完之後,又派員外散騎侍郎張乾威送他回山,賜絹布等三千段,氈三百領。又設千僧齋,對山中之寺院殿宇重加修飾,使得天台山國清寺變得更為堂皇、壯觀,一如智者之所預言。

仁壽二年(公元六○二年),煬帝又致書灌頂,曰:「現正值盛夏,天氣炎熱,願禪師道體安康,禪觀精進。最近令慧日道場之庄、論二法師講解《維摩詰經》,講席中多是用智者大師之義疏判釋經文,禪師既是智者大師之高足,天台教觀之所寄託,故欲延請禪師前來參加講經盛會,請務必蒞臨是盼。來時請把智者大師之《法華經疏》一併帶來。熱切地等著禪師的光臨。書不盡意。」灌頂遂持缽負錫,高步入京。在講席中,每遇有高深之處,無不諮詢於他。灌頂則廣徵博引,應接自如,使與會者得益匪淺。講席完畢,又派人送他回山,饋贈又極豐盛。(據《國清百錄》記載:「大業元年,隋煬帝曾下敕江陽名僧云:過去智者大師在天台山建立寺院,因山命名,稱為天台;現在須命一正式名稱,未知經論之內,有何美名佳語,諸位可各述己見,我最後定奪。」僧智操曰:「智者大師曾懸記云:『寺若成,國則明。』」煬帝遂下敕云:「此是大師之靈瑞,就稱之為國清寺。」並令人用大匾,書上雌黃之大篆字,派內史通事舍人盧政方送去天台山,安於寺院大門上。並為國清寺建造了四周圍牆,並給廢寺水田。更令王宏贈許多良田給寺里,以充基業。)

大業七年,隋煬帝屯兵涿野,準備征討東方諸族,遂敘歷代先皇之業績,並陳阪泉之戮暴、峒山之問道,而當他追思至智者時,感嘆動容。下敕迎灌頂至其行所,並隨即會見了他,稱之為同學。事後,又派吳旻送他回天台。後來又常常駕臨天台。

灌頂身居丘壑,絕跡世間,定慧兼修,語默雙化,四方的名僧大德,紛紛前去向他問道參學,聲譽曾盛極一時。凡是想了解天台三觀、十如是,及心塵者,皆來歸投灌頂,祈請開智慧。忽然於唐貞觀六年(公元六三二年)八月七日,終於國清寺,世壽七十二。起初,他只患輕疾時,無論用什麼葯,皆滿室有異香。臨終時對弟子說:「《彌勒經》說:『佛入滅曰,香煙若雲。』你們多燒香,我將去矣。」遂留下遺囑,言詞真切動人,門人瞻仰,無不涕零。忽然間他自己起來合掌端坐,如有所敬,口中三稱阿彌陀佛,後低身就卧,把手抬至胸口處,表情愉悅,奄然而逝。死後好長一段時間,身體輕軟,頭頂仍有微暖。

曾有同學智晞,乃智顗親度弟子,以心性清明而馳名,卒於貞觀元年。臨終時,他對弟子說:「我當往生兜率天,去見先師智者大師。那裡的寶座上已經都有人,只剩下一個空位,據說我死後六年,灌頂法師上生到這裡說法,此即是其座位。」說完之後,他即焚香入滅,其月九日,葬於寺之南山,遠近奔號,震動山林。六年之後,灌頂果然謝世。計算時間,智晞之言不謬矣。

灌頂化兼道俗,頗有神通。當地村人於法龍,其家離山寺三十餘里,曾患重病,百般醫治,均無見效,已經瀕臨死亡,其子趕快奔赴寺院,祈請灌頂救治。灌頂遂為之誦《法華經》焚香,祈福禳災。於家離寺雖遠,但其時即聞到栴檀香,疾病很快痊癒。又,樂安南嶺一帶稱為安洲,樹木青翠,溪水清澈,灌頂很喜歡這個地方,曾立誓曰:「若能使這一帶變成平地,我當來這裡講經。」沒過多久時間,果然白沙遍涌,平坦如鏡,灌頂視此乃因其誓言所感,遂不負前誓,到此地講《法華經》及《金光明經》,以酬靈應。他曾經在章安攝靜寺講《涅槃經》,正好碰上海盜來犯,道俗奔逃,灌頂仍撞鐘開講,面無懼色。海盜到了寺院,忽然見兵旗林立,有許多軍士持弓執戟,人皆有一丈多高,個個彪悍異常,群賊都大吃一驚,俱皆逃離。他又曾率領學徒在佛隴累石為塔,其時需要有二片巨石做塔門。弟子光英用車運來一塊大石,大家都認為石塊太大,應該另找其它的石塊做門。灌頂遂舉起錫杖,朝石塊一劈,該石即時破為二片,不大不小,正好做塔門。類似這樣的事,舉不勝舉。

灌頂受業於智者大師,智者又受業於南嶽慧思。自慧思、智者至灌頂三世,稱雄於當時佛教界。他們既講經又修禪觀,但多依《法華經》。此外,又常講《涅槃經》、《金光明經》、《維摩詰經》等,所弘者最重圓頓止觀及四念等法門。智者大師,一代宗匠其辯才,如雲行雨施,或如同天網,又像瓔珞般珍貴,而能承繼其教觀和事業者,只有灌頂一人。智者之講述、義記及雜文等,多經灌頂之手。他的弟子光英及國清寺僧眾,樹其碑於寺門,並記其行狀。常州宏善寺沙門法宣撰寫了銘文,文詞甚麗,另見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