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三十七):清代康乾盛世下的雙井村金山寺

繁峙上雙井村金山寺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初期的康乾盛世,既是清代最輝煌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

清代康雍乾時期,為中國開闢了廣袤的疆土,對邊疆真正實現了有效軍事控制和行政管轄,形成穩定的國家統一局面。「東西兩漢兩個王朝和唐王朝都曾為中國增加了一百七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但不久就失去了,而清政府為中國增加的領土,超過從明王朝承襲下來的四倍」(柏揚語)。

古人云:用武開基,以文致治。清初文化學術事業盛況空前。歷經百年編纂的《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是三大標誌性文化典籍。乾隆年間《紅樓夢》的問世,當時北京流傳著:「閑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的佳話。黃遵憲評論說:「《紅樓夢》乃開天闢地、從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說,當與日月同光,萬古不磨者」。到了清末,已經出現了「紅學」研究。

清朝二百六十八年,歷經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個成就來之不易,超越古今。

順治參禪康熙崇佛

順治是個刻苦學習,勵精圖治的帝王。他曾說:「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宴駕,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年至十四,九王(多爾袞)薨,方始親政。閱讀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發憤讀書」。順治帝十四歲親政,除了處理軍國大事外,每天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即能背誦。前後讀書九年,曾經嘔血。他曾在座右自書:「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儘是少年人」,以警策自勵。

順治帝是從20歲開始接觸北京海會寺憨璞和尚,了解佛法大意,賜其為明覺禪師。次年召玉林通琇和尚入京,多蒙問對,賜其為大覺普濟禪師。玉林名通琇,系臨濟第三十一世,即磬山圓修之弟子。順治帝對其執弟子禮,自號「痴道人」。又次年,木陳道忞攜其弟子旅庵本月、山曉本皙等到京。順治帝親至方丈室問法,不令其稱臣致拜。道忞還山時,帝親自送出北門,賜號宏覺禪師,並從容握手道別,情逾師友。由此可知,順治帝參禪,必有心得,絕非一知半解之徒可比。

康熙帝雄才大略,勤政六十一年,是中國做皇帝時間最長的一位聖主。他自言弱齡讀誦經史,未暇覽佛經。雖未向順治帝一樣親領禪悅,而其在位六十年,對於佛教,稟前代成規,多加保護。每當南巡時,若遇山林學道之士,優禮有加。康熙帝親制重修天竺寺碑文寫道,「能仁之量,等於好生。佛道之成,關乎民隱。特使般若之門,隨方而啟,仁壽之域,舉世咸登」。儒釋一致之思想,昭然若揭。

康熙帝尊祟佛教,一生五次朝禮五台山,賜予梵文藏經二部,匾額五十五塊、作詩歌十五首、碑文二十餘通、修葺寺院二十餘座、贈送滲金佛菩薩像七尊,做了各種法會八次,敕賜金銀六千餘兩,資送珍物難以計數,人稱「佛心天子」。

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中秋節,康熙帝登臨繁峙境內的五台山西台頂法雷寺,敕命重修並親撰碑文:「西台絕頂有法雷寺焉,方廣化城,文殊密宇。琉璃布地,霄鄰掛月之峰……憫此伽藍久廢,飭其瓴瓦重新……庶使龍象行時,金閣遠符大嶺,狻猊坐處,神光復現」。他在《北台眺望》詩中寫道:「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雍正參禪乾隆刻經

雍正帝於禪門,頗有造詣。他在《御選語錄》中說:「朕少年時,喜閱內典,惟慕有為佛事……聖祖敕封灌頂普慧廣慈章嘉呼土克圖喇嘛,乃真再來人,實大善知識……得其善權方便,因知究竟此事」。章嘉呼土克圖喇嘛,人稱「章嘉活佛」。

雍正帝自號圓明居士,既喜禪理,又提倡凈土,以鑒禪門空洞的流弊。凈土祖師,以蓮池大師為楷模。他認為明代蓮池大師所著《雲棲法匯》一書,皆正知正見,「朕欲表凈土一門,使學人宴坐水月道場,不致歧而視之,誤謗般若」。

雍正帝編《御選語錄》十九卷,收於《萬續藏》第一一九冊。隋朝李士謙以佛比日,以道比月,以儒比星,而雍正帝認為不必作此拘礙之見,但於日月星本同一光處,說明三教是異用而同體,並行不悖。

胤正帝朝禮五台山文殊菩薩,從繁峙南峪口入山,作《清涼紀游六首》,有「石立儼然如接引,疑逢青髻化身童」。「無邊覺海毫端入,八水源頭不用參」的禪味詩句。

乾隆帝二十五歲繼位,正當年富力強之時,全國人口超過兩億,耕地面積達到七百四十萬餘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清朝最為榮耀的時代。

乾隆帝《四庫全書》歷十餘年告成,《翻譯藏經》則費十八年乃成。他說:「以禍福趨避教人,非佛之第一義諦也。第一義諦,佛且本無,而況於禍福乎」。以禍福引誘眾生,使眾生止惡向善,是佛教的方便法門。國語《藏經》有一百八函,六百九十九部,二千四百六十六卷。乾隆帝希望通過翻譯藏經,普及中外人民,以成就他海內大一統的人生理想。

據統計,乾隆帝一生六次巡禮五台山,修寺十六座,作詩二百餘首,題聯匾五十一塊,刻碑十一通,沿路興建行宮二十一處,僅五台縣境內就有三處:台麓寺白雲寺和台懷行宮,耗銀12萬兩。乾隆帝追尋皇祖聖跡,登繁峙境內東台頂,寫出「積雪山皺白,經霜葉染黃。聖蹤余想像,雲際辨微茫」的優美詩篇《望海峰恭依皇祖元韻》。

上雙井村歷史地理

上雙井村,隸屬於山西繁峙縣砂河鎮管轄,北距川草坪村約2.5公里處,川草坪村是繁峙境內四處宋代六郎城遺址中,最大的一處。海拔1542米,城牆隨山勢而建,城池呈不規則形,東西和南北最寬處約有500米。當地老鄉說六郎城的土丘下面埋有寶藏,無人能知。

六郎城的前方有一平坦的場地,叫「教場梁」,是當時楊六郎練兵的地方。囤積馬草之處,名叫「垛草坪」,後因地勢平坦,改為川草坪。附近有「馬槽峪村」,為楊家將在此飲馬的地方。界牌嶺村原名為箭牌嶺,是宋代楊家將練習射箭,模擬互攻,立箭牌的地方。楊家窯村為楊家將後人居住地。村中有圓峰寺,歷史悠久。

從川草坪村北行約五十里,便是大、小石口,為雁門十八隘口之一。《宋史》記載:「有繁畤、茹越、大石、義興冶、寶興軍、瓶形、梅回、麻谷八砦」。其中大、小石口距上雙井村較近,歷代均有駐軍防守,原屬繁峙管轄,解放後才歸入應縣

明《山西通志》認為:「城池之設,所以為保障居民計。山西控臨邊徼,防禦尤嚴,宜其規制崇壯,他方莫及,至於鄉鎮屯營亦各設堡,防禦亦密矣」。繁峙負山岩,距關塞,古來為爭戰之地,昔人稱其為窺三晉之奇道,犯燕趙之捷經,實乃宋遼設兵,國之門戶要衝。

繁峙境內從西往東為:馬蘭口墩,三十里至茹越口墩,三十里至小石口墩,十里至大石口墩,四十里至北樓口墩,五十里至渾源州城,東南五十里至太安嶺墩,五十里至團城子墩,五十里至瓶形(今平型)嶺墩。大石口,小石口相距10里。從上雙井村抄近路,到小石口僅有約30餘里路程。

上雙井村雙井河

繁峙上雙井村由新舊村兩片組成,舊村位於西面的山腰間,海拔高度1228米,新村位於東面的山樑上,海拔高度1295米, 行政區域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全村最多時有100多人,張、樊二姓是大戶。在繁峙轄區內,該村是佔地面積最大的村落。

在上雙井村西北的山頂上有古堡,不知建於何時。從村西小路經印坪村、小石口,向北再行一百餘公里,便能到達大同馬市得勝堡、殺虎口。

嘉靖十三年(1534年)開始,蒙古騎兵多次南下犯邊,燒殺擄掠,結果釀成了「庚戌之變」,繁峙軍民捍邊御辱,慷慨悲壯。隆慶五年(1571),在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等人的籌划下,明朝與蒙古達成了對俺答汗的封王、通貢和互市的協議,結束了明朝與蒙古近二百年的敵對狀態。明蒙和好,互通有無,為後來晉商成功走出山西、走向全國,乃至涉足歐亞提供了契機。

因為明朝山西大同馬市,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晉商。有了晉商,才有了聞名於世的「走西口」。據《綏遠通志》記載:「於是內地人之經商懋遷者,務農而春去秋歸者,皆有流動而漸進為定居,由孤身,而漸為家室」。其時,「邊境休息」,「烽火不驚,三軍宴眠,邊圄之民,室家相保,農狎二野,商賈夜行」。互集市上,商店鱗比,各有名稱,有南京羅緞鋪,蘇杭綢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臨清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各行交易鋪延長四五里許。可見其交易盛況與規模。其間,僅山西一省走出內蒙古的人就多達1300多萬。

明蒙互市興起,商業繁榮,山西多個府縣通過馬市,成為北方地區頗有名氣的商埠,出現了「九邊如大同,其繁華富庶、不下江南」的景象。

到了清初,滿漢一家親。山西商人因清廷政策上的鼓勵與支持,同時憑藉自身地利之便,開展對蒙、俄貿易。可以說,清代晉商對蒙俄貿易,屬於典型的長途販運貿易,其南下購茶北上販運,茶馬互市,互通有無,幾乎走遍大半個清朝版圖。其貿易商品上自綢緞,下至蔥蒜,無所不包。與此同時出現「行商」與「坐賈」商人。他們或組建商隊、駝隊,或者建立商行、商號,有組織有計劃得將貨幣投資於商品貿易領域,以期獲取高額利潤。

大盛魁商號是清代山西人開辦的對蒙商品貿易的最大商號,單就其商號中的夥計就達數千人,商品貿易額就達一千萬兩白銀。此時,僅在外蒙地區的晉商人數就達十一二萬。

可以說,晉商的崛起,支撐著清初康乾盛世的半邊天。

綜上,山西繁峙上雙井村地處歷史古道重要節點,可為蒙漢商人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也有利於解決蒙漢商人住宿飲食問題。另外,繁峙境內氣序和暢、風俗淳質,伽藍數百,好善重學。又土地肥沃,花果茂盛,水資源豐富,是歷史上水稻、小雜糧、中草藥等理想種植產地,可為蒙人提供豐富米糧商品,甚至包括官市禁絕的犁鏵、鐵鍋、菜刀、針線、鹽鹼、糖果、布絹、鍛綢等生產、生活資料,受到蒙人的歡迎。蒙商帶來的商品有牛、馬、驢、羊及皮毛製品、肉製品,蒙古刀具、茶具等。

上雙井村金山寺原貌

沱陽古剎金山寺

繁峙上雙井舊村金山寺,是歷史上滹沱河北岸規模較大的寺院之一。據寺內石刻介紹,該寺始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明朝萬曆三十一年(1603)移建於此。其地勢嶺似龍形,山水還繞,鱗鳳盤旋,左右兩泉,四時常春,實乃神聖托跡之地。

《上雙井村金山寺重修功德碑序》,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共二方,現存寺內。

據李宏如《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中碑文拓片載:「上雙井村有金山寺者,遠而稽之,歷年有舊。近而述之,事有可考。自大明萬曆之秋,而後移於此」。寺院一進二院,規模宏大。原有佛殿三間,地藏殿三間,龍王殿三間,伽藍殿、祖師廟、正樓三間,神棚、戲樓、觀音閣、天王殿,鐘鼓二樓,大小山門。

清乾隆年間此次重修,主要是新塑奎星一尊,以接文運,又開正門一處,以通內外,其餘仍因舊規稍為整飭,雕樑畫棟、垣牆煥然維新,神棚戲樓、鮮然可觀。

經理會首人:張子月、柴愛、樊應讓、郭質、張慶、張天成。可見村中張姓是大戶。

到了清代同治二年,即1863年,因四方善人踴躍樂輸,各施己資,金山寺得以重修。這次重修共刻碑四通, 其餘三通為布施花名碑,可見布施人名之多。畫工細加丹臒,金碧輝煌,士民春祈秋報,風調雨順。《金山寺重修碑誌》由文生樊廷舉、李郁謹撰並書。此時,樊氏已成為村中旺族,人材輩出。

近年,金山寺在原址重修,更加巍峨狀觀。

2022年拍攝的金山寺

結語

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道場的佛教聖地。清初四帝為了團結漢、蒙、滿、藏等民族,鞏固江山社稷,多次巡禮五台山。四大活佛皆來此誦經傳法,蒙藏信徒更是歲時來叩,使五台山成為蒙藏信徒朝禮的聖地。乾隆帝認為:「蒙古諸藩皆尊佛法重黃教,我皇祖於此建寺居於喇嘛,內外各扎薩克歲時來叩,允神道設教之意也。」

明清時期的晉商,行走商路五百年,創造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歷史奇蹟,成為當時中國十大商幫之巨擘。筆者認為,繁峙近水樓台先得月。上雙井村金山寺地理位置殊勝,位居繁峙砂澗驛與大、小石口歷史「茶馬互市古道」上,明清五百年間,為蒙漢商人和到五台山進香的僧俗,提供住宿、飲食方便,是其主要的香火來源。因此,金山寺成為僧眾雲集、祈福護佑、慰藉心靈,六百餘年不衰的繁峙沱陽古剎。

本文責編:賀先森

本文作者:清涼逸人,山西繁峙清涼書院院長,憨山文化研究會會長,世昌教育基金會會長。

壬寅年重陽節焚香沐手敬作於繁峙清涼書院「觀我堂」。

清涼書院介紹:

「東震旦國清涼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涼山志》

清涼書院由此而得名,前身是山西繁峙學生書店(現有3家分店),成立於2002年1月8日,致力於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20年。分為前十年,主要是個人在實驗小學南關小學、縣職工幼兒園等四所學校推廣經典誦讀工程,接續中國文化斷層。後十年,開啟書店團隊自我覺醒之路,在山西省內開展多場民營書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訓課程。

2019年9月1日清涼書院掛牌成立,致力於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構建精神家園,續接千年文脈。書院每年舉辦傳統節日文化、智慧家長大講堂、正心音樂茶課等公益活動二百餘期。為繁峙縣宣傳部命名的新時代精神文明實踐點,繁峙縣關工委家庭教育工作站。

2022年1月11日註冊山西清涼普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清涼普扇文化傳播,以文化為根基,商業為載體,深耕大聖五台山「繁宇叢峙、智慧圓融」的地域文旅特色,讓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談天論地,文商共襄,手握清涼扇,慈風普雨滿人間!

以智悲雙運之發心

行廣大無礙之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