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新昌大佛,可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與友相約,暢遊大佛。浙江紹興大佛寺相夾於南明、石城兩山之間,石城山仙髻岩有一穴石窟,內有宏偉建築,謂之大雄寶殿,殿前流水淙淙,殿內香霧繚繞,大佛所佔之地也,入而歷於金身,寶像莊嚴,慈眉善目,吾等且感微笑凝視,為莫能免。大佛造像座高2米,正身13.74米,佛首4.8米,耳長2.8米,鼻長1.48米,謂之「江南第一大佛」。

據記載,南齊永明四年(486年),石城山來了一位叫僧護的和尚。相傳僧護常見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現,於是他發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巨型彌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襆,臨終前仍發誓「來生再造成此佛」。後來僧淑續鑿,但也沒有成功。直到梁天監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蕭偉派當時最著名和尚僧佑到此主持續鑿工程。在僧佑的計算和指揮之下,終於在天監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名揚天下,從此開始了真正大佛寺的歷史。由於鑿刻大佛的傳奇故事,人們也稱大佛為「三生聖跡」。大佛寺的開鑿年代與規模和山西雲岡、河南龍門相近,比四川樂山大佛早200多年,是全國屈指可數的幾尊石雕大佛之一。


大佛寺與佛教的淵源,需從專業書籍中查詢獲知,部分歷史可從導遊口中獲知,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佛寺的藝術造詣三言兩語難以表達,只有當你身臨其境,方可感受其中之奧秘;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山間的一花一木,在佛光的庇佑下,自帶一種通曉人心的靈性,它們能洞悉你所有的心思,每走一步,都會透著自然的魅力撫慰你的情緒,或光影斑駁的樹影間,或歲月掠過的瓦檐下,當你的思想與這些風物碰撞,凡心自覺就變得寧靜安分。


如今的大佛寺已是一座規模不小的寺廟,內有眾多景點,但多而不亂,錯落有致。新昌是個多山的城市,自古就有「八山半水分半田」的說法。而大佛寺就位於群山之中。大佛寺鬧中取靜,有亭台樓閣,廟宇佛塔,鳥語花香,植被茂密,適合各種人群的需求,裡面還有酒店、書吧、咖啡店等齊全的配套措施,名勝古迹不勝枚舉,繁華與寧靜,巨大與微小均被巧妙地統一在石城山的山谷之中,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兼勝,值得大家來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