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初次傳入中國開始,在近2000年的時光里,佛、菩薩、羅漢、天王、力士、飛天……這些佛教世界的鮮明形象,構成了我們對佛教信仰與藝術世界的最初印象。
伴隨時間和空間的流動,這些或悲憫、或安詳的形象,早就與佛教經典和佛教故事一起,散布在每一處有寺院和信徒的地方。
庫木吐喇石窟穹頂 圖源:豆瓣@湯揚最愛阿根廷
在這漫長的時間中,佛教藝術早就跨越了地域、文字、風俗文化的差異,成為了中國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此,我們曾推出了一系列以佛教石窟和造像藝術為主題的課程,深入探尋其營造、演變、傳承之間的秘密。
但是,至今為止,我們還很少對佛教藝術中單一的人物形象進行深挖,解讀一尊尊經典造像背後信仰的根本來源。
而我們今天隆重推出的課程《中國菩薩》,正是一堂向大家系統講授佛教文化里菩薩的課程。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梵文Bodhisattva音譯,意譯為覺有情。
菩提意即覺悟,薩埵意為有情或眾生,菩薩以智上求菩提,以悲下化眾生,是大乘佛教「自覺覺他」精神的核心代表,也是中國人心中最熟悉的佛教人物形象。
分布於各個石窟與寺廟的菩薩像
自魏晉以來,菩薩便在中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形成了我們熟知的彌勒、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著名的菩薩信仰。
這一信仰深深的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到文學、藝術、哲學多方面,歷代文人都喜為菩薩賦詩,歷代畫家與雕塑家都熱衷於創作豐富多樣的菩薩形象,也由此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文化遺產。
宋 牧溪 觀音圖
即使菩薩隨處可見,菩薩信仰深入人心,且影響中國文化藝術千年之久。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面對眾多菩薩依然有著傻傻分不清的困惑;當走進一座寺院/參觀博物館時,面對一尊尊經典的菩薩形象時,頓感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欣賞。
佛教菩薩到底有多少種?如何區分?怎麼欣賞?
有哪些經典形象不得不看?
什麼是菩薩道場?有哪些菩薩道場?
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彌勒、觀音、普賢、文殊、地藏……
這些菩薩背後有哪些不得不知的佛教文化?
「西方三聖」、「三大士」、「華嚴三聖」
是怎樣的組合?
菩薩信仰都有哪些重要的經典?
這些經典又是怎樣翻譯或創作的呢?
那些著名的菩薩造像和文物藏品
又分布在哪些寺院和各地的博物館呢?
……
華嚴三聖 圖源/資陽大眾網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藝旅文化特邀三大導師
孫英剛、黃陽興、常青
8堂課,1000分鐘超長課時
從背景知識到藝術形象,
從歷史演進到經典解讀,
帶你讀懂中國菩薩。
訂閱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
原 價:279 元/ 人
團購價:199 元/人(2人拼團)
多多教育:給孩子提供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博物館中學習。讓孩子在歷史文化遺迹中認識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微信群: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掃碼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廣告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