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報輪迴——筱陀摩那創建耆那教

公元前6世紀,筏馱摩那在娑羅樹下悟道,創立耆那教,這是列國時代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之一,列國時代與中國的春秋時期非常相像,當時印度有16個小國家和多不勝數的小城邦,它們各自獨立,征戰不休。在這樣動蕩的環境下,思想空前活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筏馱摩那創立的耆那教就是其中一派。

筏馱摩那又被稱為「大雄」,意思是勇敢、無畏的勇士,這是耆那教的信徒對他的尊稱

耆那教徒會在身上塗抹炭火的灰燼,以示對肉體的蔑視。

了解了筏馱摩那的經歷,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大雄」的含義。

公元前599年,筏馱摩那出生於吠舍離附近的貢得村。他的父親屬剎帝利種姓,統治著貝拿勒斯的一個小王國。

筏馱摩那自幼就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後來娶妻生女,但30歲那年,筏馱摩那的父親去世,兄弟爭鬥不休,厭倦宮廷生活的他便決定出家修行,尋找人生意義。

自此,筏馱摩那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旅途,前往各處遊歷。

他幾乎沒有帶任何行李,並常常以絕食來磨練自己的心志,或是像蟲子一樣在地上爬行。衣服被磨損地破爛不堪,他也毫不在意,後來甚至裸體行乞。

那爛陀寺,他曾被人誤會是敵國派來的密探或是盜賊,受盡屈辱,任人毆打,但他從不爭辯。這樣的生活,筏馱摩那一共堅持了整整12年。

終於在他42歲那年,在一棵娑羅樹下覺悟成道。

筏馱摩那聲稱「眾生平等」,又說有業報輪迴,可以消解這一世的苦難,因此集結起一批信徒和追隨者。

因為他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受到了當時掌握軍政大權的剎帝利種姓、經商致富的吠舍大商人的熱切歡迎。

當時的印度據說有十六國,正處於列國時代,學術流派百家爭鳴。

但是,耆那教並不是當時唯一反對婆羅門教的宗教。

除了耆那教外,還有佛教、順世派不可知論派等等許多思想流派,它們被統稱為「沙門思潮」。這一時期也成為奠定古印度文明基本價值的軸心時代。

其中,佛教因為與耆那教的主張相似,兩派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得道之初,筏馱摩那帶領眾弟子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得到了摩揭陀王國、阿般提王國等國王的支持,國王、王子,還有朝中許多大臣都成為耆那教的信徒,筏馱摩那不必為供養問題發愁。

然而後來佛教興起,國王們又為佛陀修建了竹林精舍,請他在這裡弘揚佛法。王子等人也皈依佛門,甚至剃度出家。

耆那教的勢力受到了排擠,因為它有一個常人難以接受的問題。

比起佛教,耆那教信徒的修行要更加嚴格,長期苦行甚至裸休讓他們痩骨嶙峋、身上也總是污穢不堪。

筏馱摩那可是以智者的形象來到王廷的,貴族們熱衷追捧智者,但是這樣的修行方式非常不利於耆那教的形象,與人們想像中的智慧、威嚴的智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筏馱摩那還有名聲,而他的弟子們沒有智者的光環,在人們眼中形象就很糟糕了。

此外,嚴格的耆那教徒都不會做屠夫、當兵,甚至不肯耕田。

對他們而言,就連走路踩死一隻螞蟻、打死一隻蒼蠅,所犯下的罪過都與殺人別無二致。

這樣的宗教規範實在太過沉重。

今天的耆那教徒佩戴口罩,以免呼吸殺死微生物。

於是,面對越來越強勢的佛教,耆那教漸漸敗陣下來。

筏馱摩那雖然一生從未與佛陀見面,但他們二人的弟子卻總是明爭暗鬥,暗暗較勁。

有國王曾一度受到鬼神危害,得到佛陀幫助後得以消災解難,百姓們感激不盡,為佛陀提供了無數供奉。

筏馱摩那的信徒知道後,心生不滿,挑起論戰,結果被比丘說的啞口無言。類似的論戰很多,佛陀常常親自出馬,還教授自己的弟子辯論術,耆那教往往占不到什麼便宜。

筏馱摩那原本無意爭鬥,但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卻不期而至。

他的親信弟子優婆離長者經過勸說,改信佛教。

據說筏馱摩那聽到這個消息後,悲憤交加,吐血身亡。

筏馱摩那死後,信徒已經有5萬餘人之多,他的弟子繼續傳播耆那教的主張,後來耆那教發展成為印度重要的傳統宗教之一。

耆那教寺廟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