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兩元與捐千金,誰的功德大?

我們先來看《因果明鏡論》中的一則故事——

昔年,有某女子到寺院去,想要供養又苦於無財,身上僅有二文錢,就將錢全部捐給廟裡。住持當時親來為她懺悔祈福,後來這女子入宮成了貴人。

一次又帶了數千金到廟裡來舍財。住持只是叫徒弟出面為她迴向而已,貴人不解,就問:「我昔日只施錢兩文,您親為懺悔。今日施數千金,為何只讓徒弟為我迴向?」

住持回答說:「前次施物雖然微薄,但布施的心非常虔誠,非老僧親來懺悔,不足以回報你的恩德,今日施物雖然豐厚,但施心已不如以前那麼真切,令人代為懺悔已經足矣。」

同一個人,兩次布施

兩文和數千金,誰的功德大

常人看來,答案顯而易見

但從人生的因果來說

答案沒那麼簡單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故事中的老僧提到了一個詞:布施之心。

什麼是布施心?我們真正能夠有一種,放下我執的、無我的奉獻心,這樣才是布施心。

袁了凡《了凡四訓》中也提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意思是:世間的一切功德福報其實都離不開自己的內心,只有凈化我們的內心,斷惡修善,在內心中找到真正的善念,就沒有什麼想不通的了。

方寸就是我們的內心,人心裡包含了一切福田,這個福田是開拓耕耘還是荒廢,全在我們自己。功德福報的大小取決於心,非財務布施多少,而是心給與了多少,因此我們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這句話來自於《華嚴經》,不追求自己能夠得到平安和歡樂,但是呢,希望天下的人啊,都告別離別痛苦。

龍樹菩薩《養生篇》中說:「一切眾生所有的功德和過失,都是以串習作為根本,所謂的習慣完全由自己決定,因此能在功德方面串習最為殊勝。」

串習就是習慣,壞習慣是養成的,好習慣同樣也是可以培養起來的。所以我們應在善業方面勤作不息,使得串習力愈來愈增上堅固。一旦善業的力量足夠強大,那用不著到臨終,就是現在,也能肯定未來世的前途一定會更加美好。

我們再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捐兩元和捐千金,誰的功德大?

我們認為不好說,要看捐贈時的心境,若均為誠心捐贈贈,則功德相等,若一人誠心捐贈,一人不誠心捐贈,不誠心者即使是捐贈千金萬金也不如誠心捐贈者。

福德、功德都是修來的,而不是捐來的,從現在開始修心吧!」只要你發心,你的本質就變了,素質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