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誠長老:「白天吃飯,晚上睡倒」這麼平凡的道理,你偏偏遠處求

天上地下的蜷飛蠕動,花鳥魚蟲都有它們自己的成長、生存、活動的規律。就像竹子樹木,他們總是想天上長;春天到了就要採茶葉,以春天的芽頭為最好,過了春天到夏天就不太好了。這就是自然規律。沒有了規律、規則,世間的一切都無從談起。

餓了吃飯,渴了飲茶,這樣平凡的道理,放在今天社會,偏有人費盡心思去遠處尋求。如果你正在為昨天的事犯愁,為未來的事煩憂。不妨聽一誠長老一番話......


白天吃飯,晚上睡倒

1995 年 10 月,與普渡禪師討論佛法,記得自己在信中說了幾句話:「我不修行,不知辦道;禪也不會,開悟不曉;白天吃飯,晚上睡倒。」這並不是故作謙虛,佛法本來就是如此,它囊括了宇宙人生,很高遠,很深刻,可是高遠深刻的道理往往平凡卑下,當它被我們完完全全地化用於生活,它就變得很普通了,無非是「白天吃飯,晚上睡倒」。

這樣平凡的道理,偏有人費盡心思去遠處尋求。唐代有一個很有名的禪師,名叫道林,可是大家都叫他鳥窠禪師,因為他在杭州修行時,總是像鳥築巢一樣,盤腿坐在一棵松樹上打坐,因此而得名。這位鳥窠禪師曾經在陝西做過韜光禪師的侍者,而且一做就是好幾年。做侍者久了,他就有些厭倦,覺得這樣下去也學不到什麼東西,於是就向韜光禪師辭行。韜光禪師問他為什麼要走,鳥窠禪師說:「我當您的侍者這麼久,您也沒有給過我任何開示,我想去別的地方參學。」韜光禪師說:「你是要聽我講佛法?要說佛法的話,我這裡也有呀。」說完,他拈起一根毛,輕輕吹了一吹,這下,鳥窠禪師立刻就開悟了。

千萬不要以為師父只是在讓你打雜做事,要是真的有心,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打雜也一樣悟道。



安住於內心,別總在外鏡上挑剔

以前在寺里,有個弟子也向我辭行,說想去其他地方參學。我告訴他,要參學,這裡就很好,然後跟他講了鳥窠禪師的這段公案,可是他聽不進去,堅持要走。我跟他說:「你這是瞧不起人啦。」

本來,放弟子去別的地方充實自己,並不是不可以,那和尚為什麼要挽留他呢?不是說我這裡的佛法比別處要高明,這裡的師父比別處的師父修為更高深,而是說,我希望他學會安住,學會向內看,學會從平凡的事物里參究很深的道理。這才是我對那位弟子的期望。

說到底,參學是自己的事,總在外境上挑剔,就會失去很多修行內在心靈的時間。更何況,在當下的一切境遇中領悟佛理,本就是修行時應有的態度和作為。不只是修行,做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要把腳下的這一步完成好,再談其他。現在有很多人,為人做事,動不動就挑毛病,沉不下來,眼睛總看著遠方、未來,不懂得把眼下的東西把握好,這是很大的問題啊。心裡頭總想著「總有一天我要如何如何」,卻不肯做好眼前當下的事情,未來又怎會如你所願呢。

有位禪師,日間做了一個夢,讓弟子為其解夢,其中一位弟子只是打了一盆水給師父洗臉,另外一位弟子則沏了一杯茶遞給師父,禪師因此對這兩個弟子十分讚賞。為什麼呢,夢中經歷的事情再精彩,也只是一個夢境,與現實有何相干?睡醒後洗臉,洗完臉後喝茶,才是平常生活,這兩位弟子可以說是領悟了佛法的真意。


活在當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石屋禪師偈子有云:「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過去,現在,將來,這三者看起來關係很密切,統統都需要我們關心。但是細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這種關心毫無意義。枝頭的梅子沒成熟時,你做什麼能使它由青變綠?窗下的梔子沒有花苞,你又能做什麼才能使其花滿枝頭?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餓了吃飯,渴了飲茶,不為昨天的事犯愁,也不為未來的事煩憂。活在當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活得輕鬆,活得真實。


白天吃飯,晚上睡倒,這就是活在當下的態度。吃飯時,胸中不存憂愁;睡覺時,心頭沒有思慮,做任何一件事情,全心投入去做,不為多餘的細枝末節,得失對錯而煩惱。煩惱來時,也能夠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不把它存在心裡。安住在每一刻,把每一刻活出意義來,關注現在正在做的事,現在所在的地方,此時此刻在身邊的人,全心全意地去接納、品嘗、投入和體驗這一切,沒有過去拖在我們後面,也沒有未來拉著我們往前時,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也就沒有為不相干的事煩憂、苦惱的時間。我們的心裡頭始終不糾結,不焦躁,不抱怨,才有可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執著」一詞要如何理解


佛教是出世的宗教,如果說佛教是「教人如何逃避痛苦,是消極的人生態度」,則是完全誤解了佛教。佛教出世的人生態度是很智慧、很積極的。出世並不是同入世相對立的,而是要人們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所謂出世,是要人放下人我執著,體會覺悟的境界。


一次訪談中,和尚這麼一說,對方就問:「可是世上哪有一帆風順的事呢?如果沒有一份執著,恐怕什麼事也幹不成。最近我看了一個報道,說電影《魯迅》從籌拍到現在歷經五十年時間,其間缺少資金就是一個很大的因素。正是憑著電影人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份執著,才使它今天得以投拍。如果說遇到困難,受到挫折,有了煩惱就放棄,那我們現在可能還過著古人的生活呢。」


其實這是大家對「執著」一詞的含義理解不同,佛教所說的執著是說你陷入了煩惱而不能自拔、被煩惱所困的執著。有的人遇到了一些困難、麻煩,他就想既然佛教說不要執著,那我就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於是就放棄不做了,他認為這是符合佛教的不執著,其實這是錯誤的,可以說是完全的南轅北轍。佛教所說的是你不要對因人事所產生的煩惱執著,而不是要你放棄做事的堅定信念。佛法乃心法,它始終要人們放下的是內心對不良心態和情緒的片面執著。



執著於做事,而不是執著於煩惱


要執著於做事,不要執著於煩惱。百丈禪師有個公案:百丈禪師八十多歲了,還是很勤奮做事,大眾不忍心,就把他勞動的工具藏起來。於是百丈禪師三天沒過堂、沒吃飯,他說:「我一天不作,一日不食。」你們看,這種執著心才是好的,很多人的執著心是什麼呢,是執著於煩惱,糾結於得失,心裡頭放不下啊。


佛教所說的不執著,還表現在修行的方法上。修行固然要有片刻都不鬆懈、不放棄的執著心,但修行也要求無心用功。無心用功就是不要起「去用功」的念頭,而是要把用功當成一種自發的習慣,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能在一言一行中自然地踩在用功的點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不要把用功變成一句口號,一定需要激勵自己才能夠做到。對於修行人來講,用功就是日常,能用心靜靜地聆聽生活的不語,領悟其中微妙的禪機,何嘗不需要功夫呢?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機緣,保持一顆本色之心,遇山則高,遇水則低,隨順自然,才是真諦。所以佛為什麼總強調當下,因為每一個當下,每一刻都很重要,放過了眼前,就等於放過了未來;浪費了當下的時光,就等於浪費了將來更多、更好的可能性。



若能當下放下,那當下就斷除了煩惱


怎樣才叫做過好了當下呢,就是每一刻都做該做的事,心懷不為煩惱、不良的情緒所佔據,不為錯誤的執著心浪費寶貴的時間。簡單來講,就是要活得本真、自然一些。停下工於心計、追逐名利的腳步,習慣悠然漫步,習慣以單純自在的心態,樂享自然中最本初原始的一切,從每一種花草身上看見美麗,從每一陣清風中聽到時光的低吟淺唱,讓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回歸自然的淳樸,超脫於現實的煩惱之上。我們看那些超脫紅塵之外的得道者,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風道骨,而是以天為蓋、以地為席的自然之子。


有一個老和尚,住在山裡邊,以野果為生。別人問他為什麼吃吃野果,他回答:「山珍海味能比野果好吃到哪裡去?」別人又問他為什麼不梳頭髮,他說:「我連煩惱都沒有,還需要梳理什麼頭髮呢?」煩惱是什麼,它其實是我們的想像,完全來源於內心。只有當我們自己去計較過往的經歷,去分別當下的境遇,去憂心未來的遭際時,煩惱才會找上我們。若是當下放下了,那麼當下就斷除了煩惱。


榮華富貴,名聲讚譽,愛恨糾葛,人無時無刻不在為了這些東西爭鬥、追逐,或悲或喜,心裡頭沒有片刻的安寧。做事時,不專註做事,卻想著自己能有多少回報,計較著成敗;與人相處時,不能夠靜享友人陪伴的安然,卻要去計算物質上的好處,情緒上的好壞得失。活得太刻意,念頭太多,煩惱就會無窮無盡。與其時時刻刻活在煩惱之中,不如在當下的這一片刻清心,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計較,只是單純地活著,單純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文章來源 | 《寬懷:一誠法師談人生》

圖片來源 | 十願百科

攝影 | 妙傳、丹珍旺姆、孟和德力根、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