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我的師傅 阿圓師傅

上阿下圓師傅,是一個教人學佛的法師。他大概50多歲,牙齒好幾顆都掉啦。但是除了斑白的鬍鬚,還有說話是露出的牙齒外,完全看不出來他的年齡誒。他說話的語速語調,走路的神彩還有渾身的活力我覺得我一個二十多歲小伙都比不上他。

阿圓師傅他每天5點就醒了,打坐,念經,6點多叫醒我們。會和他和師兄們一起做早課,也和和我們分吃一個蘋果作為早餐。上午的講課和課業結束後,午飯時師傅還會從他的碗里夾菜給我,午飯後還會帶我們一起邊走行禪,邊觀想菩薩。還會在師兄貧血睏乏時,讓她安詳舒服地靠躺在陽光下的陽台窗邊休息。晚上在講堂給姑媽們講完課,帶我們回休息的地方時,還會和我們做晚課,邊給我們泡茶邊釋疑我們的問題。

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阿圓師傅的活力啦,只三天我就在他的感染下開始學佛。18年的時候,我大學即將畢業,當時我正好處於對佛學很感興趣的階段,剛看過《一輪明月》這部描繪近現代弘一法師一生的電影。一個室友家長都是信佛的,他了解到我的興趣。邊提出五一假期和他回他老家蕪湖去聽聽一位師傅的課。當時聽他說,他從小被他媽帶去聽那個師傅的課長大的。我一下感了興趣,反正也沒有別的特別的事情,就和他一起去了蕪湖。

到了蕪湖的當晚,我就在室友媽媽的帶領下見到了阿圓師傅。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都很熱情得歡迎了我。室友說是因為我又是大學生又是男生的原因。

因為之前聯繫好的公司催促的原因。我只在師傅身邊呆了三天。但是那三天已經讓我對佛學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在回來那段時間我也寫了幾篇有關的文章。《以戒為師》和《做一個真實且快樂的人》。並且還看了一行禪師的作品《佛陀傳》。

那段時間,經常嘗試練習冥想,打坐,素食,發願,念經等等。但是逐漸繁忙的外貿工作還有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讓我漸漸疲於應對。身體精神都慢慢瀕臨崩潰。所以一段時間後我開始懷疑和疏遠了這些。懷疑和困惑,掙扎和迷失讓我不斷流失本來機緣下積攢的靈性。慢慢變得越來越偏激和反覆。傷害了身邊的一些人。到現在雖然釋懷了,但還是對他們抱有歉意。

其實,現在學佛對我來說,已經融入了日常。自從我回老家換了一個輕鬆些的工作後。白天的工作結束了,晚上我吃過便餐就調暗燈光,開始打坐和冥想。稍有靈感迸發匯聚出來,我便興緻而寫。寫一點微頭條。偶爾靈感較多的情況下還會寫一篇文章。就像中秋前夜的今晚。最近佛學修行的理解加深,以及對阿圓法師的想念。讓我自然而然地想以文章的形式來表達分享我的想法。

最近覺得,靈性=佛性=人性=覺。而靈性是什麼呢?我覺得是人身上最美好的那些東西,品質。比如活力、善良、勤奮、勇敢、堅毅、關愛、健康、美麗、靈活、博學、強壯、儉樸、同情……

以前聽別人說,有種罵人方式是: 求你做個人吧! 我想了很久,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做人還需要強調呢,大家不都是人嘛。後來我慢慢發現,人這個物種其實很有意思。既有偉大的英雄智者,也有卑劣的行屍走獸。有的人像野獸,貪婪、殘忍、永不滿足、冷血無情地吞噬著眼前所能及的一切。有的人像行屍,渾渾噩噩、懦弱、自瀆、逃避、醜陋。而有的人,又是那麼的美好。

我想人性和獸性都存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面。人性既靈性/佛性,學佛和修行也正是為了不斷積累增長我們身體裡面的人性,化解我們體內的獸性。喬達摩 悉達多圓寂前,弟子問他,您死後我們將以何為師?他說,在他死後應該以戒為師。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僧人,比一開始都要奉行比丘戒。兩白多條的戒律,很恐怖的。甚至都不向外宣講,就是不想讓大家因為認識到學佛到後面的難度而一開始不接觸。也是為了保護這些僧人,不讓有些人使壞去故意讓僧人破解。我了解過一點,那些戒律真的很難。可能類似於學習高等數學的難度吧。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要怎麼平時增進自己的靈性呢(平時我更喜歡用靈性這個詞來表達)。我覺得簡單易學入門的方法也有很多。打坐冥想,節食運動,剋制慾望,與人為善,多多學習,勤學篤思,專心做事等等。這些其實也是我們日常中的常識。只是能意識到它們真正的作用,然後不斷踐行。才能真正讓我們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具有靈性。也能過上更符合我們理想中的美好快樂生活。

對於我日常的工作和寫作來說,也只有不斷積累靈性,才能支撐我的生活工作好狀態,以及靈感迸發,積累,釋放。對於一個社畜和文字愛好者來說,我的學佛的體驗是 真好,嘿。


用一張弘一法師的圖來試著描繪阿圓法師的樣子。他們的形象真的很想。光看著就覺得很溫暖,很慈祥,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