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四大禪林」之首寺院——營口楞嚴禪寺

楞嚴禪寺,位於營口市區中部的新興大街,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南地區第一名剎,是東北現存較為完整的民國時期大型寺院建築群之一,與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瀋陽慈恩寺稱為東北「四大禪林」,是東北「四大禪林」之首寺院。



寺院呈規則長方形,南向,南北長164米,東西寬49米,佔地8036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為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及藏經樓等。規模浩大,氣勢宏偉。在營口,提及「楞嚴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名聲傳至關內外。



「楞嚴寺」全稱為「楞嚴禪寺」,取《楞嚴經》之意而得名,是營口的主要佛門寺院。據《營口縣誌》記載,楞嚴寺「嗣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春規劃地基鳩工突起一座梵正宮殿……。該寺工程既竣業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秋九月間開光。」



楞嚴禪寺共有佛殿99間,院落規整,主體建築分布在正南正北走向的一條中軸線上。各大殿均建在花崗岩台基之上,四面迴廊,牆壁磨磚對縫。山門為大屋檐歇山式,琉璃瓦頂,金碧輝煌。山門以里,即為第一進院落。東西建有鍾、鼓二樓,為雙層飛檐式,樓頂四角呈曲線翹起,巍峨壯觀。正面為天王殿,殿脊裝飾透雕游龍。這組建築的式樣,明顯地體現出閩粵廟宇的獨特風格。



二進院落正面是大雄寶殿,是楞嚴寺的主要建築,它採用大木架硬山式,兩山各有彩繪「山花」一幅,是其他廟所不多見。殿脊正中築有火柱,凌空獨立。殿脊前後浮雕鏤空,玲瓏剔透。這種設計,既增添了裝飾意味,又節省了建築材料,還能起到緩衝風的阻力,減輕地基壓力而延長殿宇壽命的作用,稱得上是一舉數得。殿脊兩端,雕有鴟尾。垂脊下部各有套獸五隻,姿態不一,神形兼美。仰觀整個大殿屋頂,象徵吉祥的百獸翩翩起舞,躍躍欲飛,使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三進院落正面的藏經樓,為雙層大木架硬山式,前臉為卷棚抱廈式。兩側配殿結構規格與一、二進院落相同。楞嚴寺的佛像名目繁多,材質不一。木雕、泥塑、銅鑄、瓷燒、絹繪應有盡有,全寺供奉及收藏大型佛像共42尊(幅)。楞嚴寺佛像雕塑藝人,聘自江浙閩粵,皆系一代名家。在繼承傳統雕塑藝術的基礎上,刻意求新,融南北流派於一爐,其造型之生動,彩繪之鮮明,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所有雕塑都各具特色,眉目含情,手足有致,望之栩栩如生,呼之似應似答。該寺藏經樓,共存明、清版本經卷720餘部,每部10卷,每卷數10本。其中著名的有全部金剛經、全部大藏經,約佔經卷總數的三分之二。



楞嚴寺廟會在每年陰曆四月初八舉行,昔日每逢廟會,寺內大開道場,寺外高搭戲台。有些偏遠山區的鄉老村姑也長途跋涉結伴而來,觀景取樂者摩肩接踵,求籤進香者熙熙攘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