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到底是幹什麼的

大理寺,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十分熟悉的名稱。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在小說中,都可輕易見到。在古裝劇中遇到大案要案,一般都會說「交由大理寺審理。」大理寺為什麼不是一個廟?它到底是做什麼的,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

  • 寺與廟的區別

為什麼大理寺要以寺結尾?寺不是指的和尚修行的地方嗎?在今天,寺與‬廟兩個字大多數是合在一起用的,已經沒有人在乎寺和廟之間的區別了。但是‬在中國古代,這兩個指的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事物。

寺最早見於西周金文,《說文》曾記載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為古代官署的統稱。是古代官員任職的地方。例如大理寺、鴻臚寺光祿寺太常寺等等。梵語中,「寺」叫「僧伽藍」,意思是「僧眾所住的園林」。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漢書·元帝紀》

廟原本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因此我們常說祖廟,而皇帝祭奠他的祖先的廟宇,稱為太廟,普通百姓常以祠堂來替代。皇帝死後,還會有廟號,根據《魏書》記載「帝崩於西宮……上謚曰明元皇帝,葬於雲中金陵,廟稱太宗。」

廟祧壇墠,鬼祭先祖也。——《廣雅》


  • 何為「大理」

「大理寺」的大理二字,為古代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最早於夏朝設立。《禮記·明堂位》記載:「夏後氏官百",這些官吏中就有司法官「大理」。《禮記·月令》記載,夏有「大理」,主掌審判。

大理二星,在宮門內,主刑獄事也。——甘石星經



  • 大理寺的前世今生

大理寺,是一個相當於現如今「最高人民法院」的中央行政部門,九寺五監之其中一「寺」,長官名為大理寺卿,位列九卿。主要跟刑部和御史台合作,掌刑獄案件審理,對彼此的權力監督和制約。

大理寺在秦漢時期稱為廷尉,西漢景帝時改廷尉為大理,已有設署之傾向,北齊時正式設置大理寺,隋、唐以後各朝皆設此機構。明清時期與刑部、都察院並稱為「三法司」,作為「三法司」之一的大理寺,在明代中期後,逐漸失勢,執法權利則逐漸被另外兩司瓜分,平日職能僅剩核閱案卷罷了。在清光緒三十二年,由於新政改為大理院。並沿襲至民國初期。民國中期,易名為最高法院,而大理院目前是泰國最高法院的名稱。

民國時期的大理院

唐玄宗時期官修會典《唐六典》卷十八《大理卿鴻臚卿》中對「大理寺」這一機構的原型追溯至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大唐六典·大理寺》上記載:「大理卿之職,掌邦國折獄詳刑之事,以五聽察其情,一曰氣聽,二曰色聽,三曰視聽,四曰聲聽,五曰詞聽。以三慮盡其理,一曰明慎,以讞疑獄,二曰哀矜,以雪冤獄,三曰公平,以鞠庶獄。凡諸百司所送案犯,罪至流、死,皆上刑部,覆於中書、門下。」


唐朝大理寺的最高長官叫大理寺卿,總管大理寺的一切事務,從三品。大理寺卿下面設少卿2個人,也就是副長官,從四品上。大理丞6個人,主要職責就是審判,從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輕重。大理正2個人,從五品下,主要職責就是複核大理丞的審判,根據刑法科條參議用刑之輕重,若大理丞斷罪不當,則以法正之。

除此之外,還有些具體執行人員,比如主簿,負責掌大理寺之印章,凡官吏抵罪及雪免,皆立簿籍。獄丞,負責掌率獄史,管理囚徒。大理司直,從六品上,主要負責出使按獄和監刑,以及參與大理寺的一些疑難案件。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再次設立大理寺,而且,將之前大理寺與刑部的職權掉了一個個: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負責審核與監督,另外大理寺卿的品級也升到三品。也恢復了三法司會審,只不過成員變成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御史的辦公地點都察院

古人稱:掌刑曰士,又曰理。而大理之意則為天官貴人之牢,所以能夠被大理寺審查並且押入大牢中的人都絕對不是一般的官。不過大理寺要辦理的案件必須要上報到刑部,由刑部審核。

如果遇到重大案件的時候,慣例都是三司會審,三司指的是大理寺,刑部,都察院。雖然最後裁決的權力在刑部手中,但是如果大理寺不同意,那就必須上報皇帝,由皇帝親自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