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露天大佛:他為什麼氣魄非凡?

今天我們來看山西大同的雲岡露天大佛。

雖然這是一尊坐像,卻有13.7米高,差不多就是普通住房的四層樓那麼高。

這座佛院原本並不是露天的,後來由於外面的建築物坍塌才成了露天雕塑。

它是中國美術史上絕對不容錯過的經典作品。

人們為什麼要打造這麼巨大的佛像呢?

這個問題倒不難理解——縱觀世界歷史,我們知道,人們總是願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維護和強化自己的信仰。

關鍵是,怎麼造?最終要呈現出什麼樣子?



? 宏大氣勢

我們就先來說說,它怎麼能夠造得這麼宏大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可以把它跟上一講的敦煌做個比較。

雲岡跟敦煌齊名,但是功能完全不同。

敦煌石窟

建在沙漠邊緣,漸漸發展成給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人祈禱、祭拜的「服務區」。

它是純民間的,也是地域性的,洞窟的規模比較小。

敦煌的壁畫是畫在牆上的。

雲岡石窟

建於北魏,代表皇家的博大氣勢。

雲岡的壁畫是浮雕——在石窟壁上直接雕出來的。

雲岡石窟,其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完全由帝王的力量開鑿的石窟。

皇家氣勢不光體現在大佛的尺寸上,雲岡石窟整體規模也非常驚人。

雲岡石窟主體部分的修建大約用了30年時間。

整個石窟是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主要的洞窟有53個;

佛像啊,菩薩像啊,供養人像等等大大小小的造像放在一起,差不多有5萬多。

主導修建石窟的是北魏的文成帝。

北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重要的王朝。北魏的首都建在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大同。

北魏尊崇佛教,魏文成帝繼位以後,更加重視佛法,於是他就請了一位高僧——曇曜和尚,在平城開鑿曇曜五窟,這五窟的中央都矗立了巨大的如來佛,用來象徵北魏的五位皇帝。

據說這個最大的露天大佛,就是根據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

佛、帝王、新的國家和文化,三者就在這尊大佛身上合一了。

? 理念的至高至美

這種大,不光是尺寸上的大,還是一種理念上的至高和至美。

見到他的時候,你會感受到博大的美、靜穆的美、慈祥的美。

大佛全身比例勻稱,造型簡潔,盤腿坐著。

我們在下面看的時候,覺得這石頭好像很鬆散,但是從胸部以上,基本上是花崗岩,石質非常堅硬,雕刻難度很高。

可正因為石質堅硬,所以直到1500年之後,我們再看雲岡露天大佛,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渾厚的雙肩、豐潤的面孔、豐滿的嘴唇、勁挺的鼻子。

咱們再來看看他臉部的細節。

從正面看過去,鼻樑的部分是一個筆直而寬闊的平面,乾乾淨淨,一點其他痕迹都沒有。

筆挺的鼻樑與鼻孔之間,形成一個幾乎90度的直角。這個角度非常合適、漂亮。

你接著看他的嘴,嘴唇薄薄的,嘴角深深地凹陷進豐滿的面頰,整個造型非常有力而不平淡。

大佛面部線條清晰勁拔,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過去,都是眉目清晰,稜角分明。


雲岡大佛慈祥當中還帶有一絲絲嚴肅。這種肅穆怎麼能體現呢?

我們來看看他的眼睛。

據學者稱,遼代人,也就是契丹人,在修復這個石窟群時在他眼睛裡打了個大洞,放進了黑色的琉璃眼珠。

你可能要問,這種石雕放一個黑黑的琉璃眼珠,視覺上不會太刺激了嗎?

不會,因為這些雕塑本來是有色彩的,直到今天,仍然能在雕像的一些縫隙里看到各種顏色的痕迹。

你想像一下,當年的這尊四層樓高的大佛,有肉色的皮膚,五彩的身軀,背光有火焰,還有花草、飛天等各種金碧輝煌的裝飾。

無論是皇帝還是一個普通人,匍匐在他面前,看到的是什麼呢?

當然不該是一個沒有眼珠子的白眼,而是一雙和藹可親、慈祥肅穆的神的眼睛,在關切地望著渺小的自己,似乎在用眼神進行交流。

契丹人一定是想到應該讓這雙慈祥而肅穆的眼睛永不褪色,所以才打了一個直徑十幾厘米寬、深度二十多厘米的洞,做了琉璃眼珠嵌進去。

你可以想像,當年這座主佛該是多麼的雄渾大氣。人們站在這尊佛的面前,除了獻上雙膝向他跪拜,不會再有別的選擇。

? 文化交融

從美術史的角度看來,這種美固然有帝王的意志,有宗教的感召,但還有一點我們沒有討論。

這種美也是文化交融的結果。

這尊大佛有一個以遊客視角看不到、出版物上也不能顯示的特點:他長了兩撇漂亮的小八字鬍,從嘴上連到面頰上,非常可愛。只有從正面平視的角度,才能看到。

附上大佛近距離平視拍攝照片,你看看這兩撇小鬍子。


這兩撇小鬍子在早期的印度佛教當中經常出現,可是在中國的後期佛教雕塑當中慢慢消失了,這也反映了佛教中國化的過程。

這樣的變化有點像什麼呢?

有點像肯德基到了中國之後,也開始賣大米粥、小鹹菜、油條、豆漿,變成了中國式的肯德基。

佛教中國化、世俗化之後,走向了秀骨清像的審美追求。

秀骨清像,咱們上節課說過了,就是秀麗而修長的形象。

在美術史當中,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從梵式到漢式的轉變,意思是從印度的造型,轉向中國的造型。

這個轉變大概在公元四世紀開始出現,從北周時期的敦煌洞窟中可以初見端倪,最後形成漢化,標誌性的作品是唐代洛陽奉先寺的大佛。

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


這中間過了幾百年。

唐以後,你看佛像,完全是中國的形象,很少有印度文化的痕迹。

這時佛教已經成了中國的佛教,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那麼雲岡大佛第二十窟這個露天大佛,是不是中國化了的佛教形象呢?

還不是。它還處在從梵式到漢式的過渡階段中,還保留了很多印度文化的痕迹。

另外,北魏在搬到洛陽之後,也改變了文化取向,穿漢服,用漢字,也經歷了一個漢化的過程。

可以說是從番到漢。

所以,雲岡大佛是番漢之間的一個重要文化成就,

標誌的不僅僅是佛教在中國的生根,而且是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當中一個輝煌的點。

這兩撇不太明顯的小鬍子,或許還只算是一個隱秘的線索。

你再看看雲岡大佛身上披的袈裟,就更明顯了。

首先,他的披法很有講究。

雖然披在雙肩之上,但是右肩袒露得要多。

這種衣服制式,是沿襲了印度佛教傳統。

袈裟是古印度話,意思是「看不出顏色」,因為標準的袈裟也叫百家衣,就是化緣乞討來的布條拼成的衣服。

其次,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衣紋的風格和表現手法。

衣服上有細密的紋路,衣服貼著身體,隱隱展現出身體的形狀。

這種表現手法,其實是從遙遠的古希臘間接傳來的。

這一點非常有意思,也非常重要,值得我們花更多時間來詳細了解。

今天,我們先記住這個知識點,下一講在詳細了解這種雕塑風格的淵源。

現在你知道了,雲岡大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氣派呢?

它不光尺寸巨大,更是帝王氣勢以及一個新王朝文化力量的體現。

它還讓我們看到,文化的交融是一個廣闊而深遠的過程。

中華文化之所以偉大、繁盛,不是因為它有憑空創造的能力,而是因為它有極強的包容性,可以用外來之物充實自身。

這座雲岡大佛,就是多元文化的結晶,是中外交流、番漢交流的見證。

好,雲岡大佛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