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時時做到「善護念」:小心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如果說做人是一場修行的話,那麼,《金剛經》提出一個非常好的修行方法:善護念。

善護念就是好好地保護你的每一個念頭,防止被貪、嗔、痴牽著鼻子走,防止被私心雜念、痴思妄想佔據心頭。

我們知道,人是很難靜下來的。據說,我們人的大腦有一千多萬億個神經元,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想過的、感覺過的、知覺過的都儲存的這些神經元中。儲存在大腦中的記憶無規則地運動,作為念頭出現時,你並不知道會有這樣的想法。因此,大腦是如何活動至今仍然是個迷。

通過腦儀器測試,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活動,腦儀器顯示,大腦就像浩瀚的星空,無數的星星此起彼伏不停地閃爍,即便是進入深度睡眠,大腦也在運動。我們的許多夢無法做出解釋,就是大腦無規則運動的結果。

大腦活動我們能夠感覺到的就是意識,意識就是念頭。我們的念頭無法控制,因此古人稱之為心猿意馬。我們的念頭之所以無法控制,就是由於大腦神經元的運動具有自動性,它不受主人的控制。修行之所以難,難就難在人的念頭具有自發性。

可能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佛陀提出善護念,並作為修行的一個法門,對修行人來說意義重大。

我們為什麼要守護好自己的念頭呢?我們知道,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有個開始,開始是從起心動念開始的。有了念頭再伴隨著需要,就有了動機,有了動機就有了行為,行為的結果如果遵循著因果律,那麼善惡之報就又開始了。

在因果律中,一個行為之因,其結果是什麼很難確定。因此說,君子重因,小人畏果。因緣果報是個非常難以說清的問題。在這方面,佛陀又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即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我的理解是,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不要有什麼貪求,不要有什麼想法。

可是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我們總是有好壞之分,有你我之別,有得失之喜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念頭在外在事物的牽引下就又亂了,這是痛苦之源。

由此看來,善護念是修行的起始點。如何善護念,以下三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是守清靜之心。人的大腦並不總是亂象紛紜的,如果是那樣的話,人就崩潰了。當清靜的時候,要好好地體驗清靜狀態下的安詳是什麼感覺。有了這樣的經驗,在繁忙的工作中,有閑暇時間體驗一下清靜,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不斷總結經驗,使自己的善護念功夫不斷增長,這起碼會大大地降低對自己的傷害。

能夠清靜下來是個很難做到的功夫,對養生的好處自不待言。慧能大師在《壇經》中開宗明義: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清靜是所有修行的最基本功夫。

二是時時覺察。念頭雖然不受控制,但你可以覺察生出來的念頭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念頭?你把這個念頭想透了,這個念頭就消失了。最可怕的是人跟著念頭走。因此修行的人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三是靜坐。人在動的時候,全身的神經也在動,大腦格外活躍,這時的念頭也會增多。人在靜坐的時候,特別是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全身放鬆,大腦活躍度降低,念頭就會減少,這不僅休息養生的一個方法,也是善護念的一個好方法。每天堅持靜坐個來小時,對身心都有極大的好處。


善護念是佛家用語,我僅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說,不當之處,敬請原諒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