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公元538年農曆2月16日-公元597年農曆8月3日),俗姓陳,字德安,隋代荊州華容人(今湖北公安),祖籍穎川(河南穎州),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父陳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綸,梁元帝時,為散騎常侍,封益陽侯,智顗是益陽侯第二子。智顗乃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中國天台宗始祖。
傳說其母徐氏懷智顗時,曾夢見香煙五彩繚繞在懷,欲拂去之,只聽見有人說:「此乃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怎麼能把它拂走呢?」又連夢三次自己吞食白鼠,她頗感奇怪,遂去占卜。占卜師告訴她:「此乃吉兆,白龍入懷也。」等到她臨產智顗那一晚,屋內光亮如白日。舉家歡慶智顗的誕生,家人殺豬宰羊,燉肉招待賓客,以示慶賀。但肉一下鍋,火就滅了,點了幾次都是那樣。人們感到很詫異,這時兩個相貌奇特的僧人推門而入,對智顗的父親說:「恭喜恭喜,你家裡出了高僧,阿彌陀佛!」說完之後就隱身而去,家人及眾賓客都十分詫異。由於智顗出生時有各種異瑞,故鄰里都稱之為「王道」以及兼用後來的瑞相又稱為「光道」。
智顗大師的眼睛天生有重瞳(據載中國古代的許多帝王聖人都有此相),家人怕招來是非,故刻意掩飾,但終為外人知道了。他幼時即卧則合掌,坐必面西。稍大後從不亂吃食物,每見佛像必定禮拜,每遇僧人都十分恭敬。
智顗大師出生在一個十分崇奉佛法的時代,也是一個兵戈四起的時代。早在他出生前,為避戰亂全家人就已隨著國人南渡浪潮遷至荊州華容。他的父親陳起祖在梁朝做官,文武兼通深受蕭繹的賞識,那時蕭繹還以湘東王的身份擔任荊州刺史。蕭繹即位後,陳起祖即被封為益陽侯,智顗的哥哥也在朝廷任中兵參軍一職,其家庭在當時是頗有地位的。
智顗會讀書時,就喜看佛經。七歲時特愛到寺院去玩,一些僧人和他熟悉後遂教他念誦《普門品》,未料他只讀了一遍就會背誦了。且每晚都要學僧人打坐修持,常念欲出家學道。父母親知道後怕他離俗出家,便不讓他再念誦佛經。十五歲時,正值梁末動亂,他北至硤州寄居於舅舅家。江陵為西魏軍隊攻破,梁元帝被殺,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況一朝黯淡,使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他深感到世間無常,便「發弘大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為己重任」。然而父母雙親不同意,為了不違逆雙親意願,他當時未出家只是私下不懈地禮拜誦經。不久後他的父母雙雙離世。他再次提出要出家,兄長雖也反對,但他未退讓,並說「銘肌刻骨,意不可移。」十八歲時,便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門下出家,法名智顕,字德安,法緒授予十戒道品律儀。後他又往北參訪慧曠律師,在真諦三藏的大弟子慧曠律師(精通律學之比丘名律師)門下學習《金光明經》、《攝大乘論》、《唯識論》等經典,並從其受具足戒。受戒後不久,他就在湖南衡陽南方的大賢山閉關專修《法華》、《無量義經》、《普賢觀經》,不至二旬時間,三部經典已經讀得精熟,同時實踐方等懺法,獲有諸多較好的經驗。
陳天嘉元年,智顗二十三歲時又到光州(河南光山縣)大蘇山參訪慧思禪師,在他門下精進學習長達七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有次他持誦《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一句時,忽然心境朗照證得法華三昧前方便,這次領悟被世人稱為「大蘇妙悟」。慧思常慨嘆道:「過去在靈山同聽《法華經》,宿緣所致,現又重聚矣。」即示普賢道場,為他說四安樂行。智顗乃於此山修行「法華三昧」,才修了三個晚上,當他讀誦至〈藥王品〉之「心緣苦行,是真精進」句時,便豁然開悟,見其師意思在靈鷥山之七寶凈土上,聽佛說法。後來,慧思對他說:「不是你就不會感應,不是我也不會印證,你所進入的禪定正是法華三昧前之方便。」智顗後來又到熙州白沙山,像以前那樣進入禪觀,於經有疑難處,立即見其師慧思前來為他披釋。後來,慧思常令智顗代他講說,聽他講解的人都十分嘆服他的睿智和辯才。智顗在講解經論時,除了於三定三觀不甚精通,需要向慧思請教外,其餘的慧思都任其闡釋、發揮。有次慧思手執如意,在座中聽智顗講解,對眾學徒說:「這智顗於義理方面確實造詣頗深,所遺憾的是其定力不足。」後來,智顗又下決心向其師學習禪觀,並大有長進,名聞遐邇。待到學成之後,欲辭別師父另往他處時,慧思對他說:「你與陳國大有機緣,到那裡之後必獲大利益。」光大二年(567),智顗接過慧思衣缽前往金陵駐錫。
金陵瓦官寺,是智顗一生傳法度眾的起點。此前很久以來北方佛教偏重於禪法實踐而少習義理,有時便使根基差者僅憑一腔熱情在蒙昧中迷失。而南方佛教注重義理輕忽禪法,有時便使得學者獨擅口才而少實證,無法獲得成就。智顗在講學時兼顧理論與實踐,強調「教觀雙運」、「解行並進」。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的道理。他不僅把新的禪法帶至金陵,還使當地的義學有了一番新氣象。由此名揚佛教界,當時金陵上首僧均跟隨其學,「金陵上匠,德居僧首,舍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禮。其四方衿袖,萬里來者,不惜無貲之軀,以希一句之益」,可謂舉國皈依,一時無雙。這種盛況固然證明其在傳播佛法上的成就,但八年中拜學參訪者雖日益增多,真正領悟實證者卻少,甚至由於事物繁多,連智顗自身都無法正常的修行,這顯然違背了他的初衷。作為一位高僧,他絲毫不留戀繁華虛名,遂堅定地拒絕朝野上下的挽留意欲離去。
智顗大師一直嚮往山林靜處修行,一日他夢見一座山,山巒迭嶂雲霧繚繞,其側滄海無垠。又見一個僧人搖手伸臂,來到山下挽著智顗之手臂引他上山。次日智顗把自己所夢告訴門人,門人說:「此乃是會稽之天台山也,曾經住過許多聖賢,過去之僧光、道猷、法蘭、曇密乃至晉、宋許多名僧大德,都曾在此地居住過。」智顗聽罷去意更堅,即率領慧辯等二十餘人,往南來到天台山。到天台山後,智顗白天講解佛法教導弟子,晚間親自指導弟子止觀修習。在此期間,他在修行時面對了種種幻象魔征而巋然不動,經歷了一番思想上的洗禮和對佛法領悟的升華,這段經歷被後人稱為「華頂妙悟」。天台山隱居,也是智顗大師思想上前後二期的分界點。在此之前,他主要沿襲繼承慧思的學術體系,以般若經為基本依據;在此之後,他則得以超離《大智度論》與師承的影響,認為般若經共通於小乘,只有《法華經》才演說了二乘成佛的殊勝,是不共般若的境界。正是在這個時期,智顗逐漸樹立起天台宗的基礎。
至德三年(585),陳後主經七次遣使求請智顗出山說法,他終於允諾再至金陵,大開講筵,眾人追捧場面毫不遜於瓦官寺時期。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又講《仁王般若經》,慧暅、慧曠、慧辯等名僧都奉命參加討論。後移居光宅寺,講《法華經》。弟子灌頂隨聽隨記,錄成《法華文句》成為天台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在此處也得以廣為講授。此後智顗所講經義,多由灌頂筆錄成書。很快四年過去了,陳朝也告滅亡,智顗再次離開金陵至廬山。
隋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遣使到廬山堅請智顗前往揚州傳戒,智顗即前去為楊廣授菩薩戒,受到「智者大師」的稱號。次年(592)他又去往潭州、南嶽,最後到達荊州。此後兩年(593—594),他在當陽縣玉泉山建立玉泉寺,天台宗三大基本經典中的《法華玄義》、《摩訶止觀》兩部,都是在玉泉寺得以完成。至此,天台宗的理論體系也終告完善。開皇十三年(593),智顗在玉泉寺講《妙法蓮華經》的經題,據說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整整三個月,他只講了「妙法蓮華經」五字中的「妙」字,對這一字竟有三十種發揮,「九旬談妙」遂成一佳話。
開皇十五年(595)春,智顗又從楊廣之請,再到揚州,撰《凈名經疏》,九月,辭歸天台,重整山寺,習靜林泉,這時他已五十八歲了。以後兩年(597),會稽嘉祥寺沙門吉藏,曾奉書天台邀請他到嘉祥寺講《法華經》,他因病未能前往。過了些時,他在病中對弟子們口授《觀心論》。十月,楊廣遣使入山迎請,他仍勉強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進,不久入寂,世壽六十歲,僧臘四十。
智顗大師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滅後晉王依照他的遺願在天台山另行創建佛剎,後於大業元年(605)題名為國清寺。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法華宗。他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的道理。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十一世紀初,因爭論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分為山家和山外兩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傳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煬帝授予他智者之號,故世稱『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