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自然界中最美好的生命,它芬芳馥郁,悄然綻放,奼紫嫣紅,又怡然自得,復歸於自然。花點綴了四季時光,陶冶了生靈心性,生活溫暖,唯鮮花可愛。
佛與花亦有著很深的因緣。花在佛門多以「華」代之,花華不二,獻於佛前的稱為「獻花」,散布壇場的稱為「散華」;古往今來諸多高僧大德明心見性而成佛的過程,離不開年復一年的觀看花開花謝的無常變化中。
因花悟道 見性成佛
佛陀一生,亦與花結緣。佛陀誕生前,曾以白象銜白蓮花引夢,作預兆;佛陀涅槃時,曼陀羅等珍貴的花成為世間供奉其法像的用品。
佛經中可以查閱到,佛陀講經說法時,常以花作喻。此外,四方妙華也是諸佛菩薩壇場說法時的特徵,如《無量壽經》所言:即時四方自然風起,普吹寶樹,出五音聲,雨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
後來,佛法傳到中國,很多禪師也是因花而開悟的。據說唐代靈雲禪師悟道之後寫了一首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見得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
靈雲禪師的悟道,一切皆因了桃花。
《百花花貴圖》局部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桃花象徵著美好意象,在中國文化中又佔據著重要的分量,文人雅士亦多愛以桃花來賦詩寓意。比如,《詩經·桃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杜甫的「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
桃花皆入畫,當佛遇到桃花,就如同這幅隋廣義先生和李照東老師聯合跨界創作的《百花花貴圖》卷十三,佛陀在桃花叢中若隱若現,敦實莊嚴;長者、少女位居百花叢中,既是求學悟道、亦是幸福喜悅。
隋廣義先生親筆題詞:凌霄一笑見桃花,三十年來始到家,從此春風春雨後,亂隋淤水到天涯。如同千百年來在花中悟道的禪師一樣,這也是隋廣義先生在《百花花貴圖》中寄予的能量和祝福。
《百花花貴圖》局部
說法悟道 開己心花
不生花的地方,人類無法生活。無論是祈福許願、送禮寓意、自我欣賞還是當作說法悟道的因緣,人們的生活中少不了花的影子。無論是我們主觀授意還是偶然領悟,花就在那裡,不卑不亢,在視覺的嗅覺上獨自美麗,獨自芬芳。
花開花謝,斗轉星移中,我們也就潛移默化地明白了許多更深刻的人生道理。